麦当劳 “卖身”与我何干?


 事件背景:201719日,麦当劳宣布与中信股份、中信资本控股、凯雷投资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并成立新公司,新公司将以最高20.8亿美元的总对价收购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及香港的业务。交易完成后,中信股份和中信资本控股将在新公司持有共52%的控股权,凯雷和麦当劳则分别持有28%20%的股权,交易预计将于今年年中完成。交易完成后,新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将分别来自中信股份、中信资本、凯雷和麦当劳。麦当劳现有的管理团队将保持不变。本次交易完成后,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2600余家门店中的1750多家餐厅将转为特许经营。另据路透社2017112日报道,麦当劳正在招标,以出售其日本子公司的股份,目前已有多家私募股权公司考虑竞购,投标将于下周开始。麦当劳目前仅持有其日本子公司的不到50%股份,此次计划将出售至多33%的股份。
 
 

麦当劳“卖身”近流传一年,靴子终于落地,国字号龙头与国际基本大鳄现身接盘,这被称为2017餐饮行业资讯“第一弹”,消息迅速引来了众多围观和讨论,在或平实或深刻的见解轰炸下,笔者更愿意站在市场而非对戏码主角们的分析层面帮广大餐饮人看看,麦当劳 “卖身”与我何干? 

一、   麦当劳 “卖身”释放的市场信号:

1、  快餐市场趋于饱和:无论从全球市场还是中国市场看,快餐市场自2010年后开始进入趋饱和阶段,从麦当劳、肯德基的母公司百胜餐饮近年来的业绩表现看,营收、利润与增长率均在下滑,尽管部分中式快餐的表现可圈可点,也还有一定的成长空间,但无法撼动消费升级及个性化需求带来的整个市场大势的改变,新的品类乃至餐饮业态形式呼之欲出。

2、  一二线餐饮市场跑马圈地的时代基本上结束:中国餐饮已经从过去的坐地开店、坐等收钱的低风险运营区进入到了高店租、高人工、专业化的高风险运营区,强壮如麦当劳者,尚难游刃有余,在人才建设、标准化、研发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的中国餐饮企业,更应该谨慎迈动扩张的步伐,尤其在一二线城市市场,从跑马圈地转化到关注顾客价值,提升单店赢利能力成为了必选项。

3、  标准化之上的个性化是趋势:尽管麦当劳、肯德基等也在不断努力,但其高热量、低营养、变化少的产品属性差不多已经成为了其固有标签,这给中式快餐的崛起提供了市场契机,即便如此,也不能就此断定中式快餐的生命力会更持久,现时需要努力的方向是在标准化基础上的个性化,这个个性化的起点是目标顾客的需求、并需加速本地化,同时用个性化的创新带动整个餐饮研发流程与市场行为的升级。 

二、   麦当劳 “卖身”,我们怎么办?

1、紧抓市场信号,调整策略:上面我们分析了麦当劳“卖身”释放的市场信号,接下来就需要适时调整策略,以变应变——如果继续在快餐市场征战,就必须有关键创新点来衔接消费升级与个性化需求的市场大势,将目标市场和市场行动下沉,不断完善标准化、且在标准化之上谋求个性化发展,用价值替代价格,以此扩大盈利空间,支撑企业持续发展;当然,创新品类和业态形式将成为餐饮市场的新蓝海,有胆识、有功力的餐饮企业应抓住机会,迎难而上,必将大有收获!

2、厚积才能薄发:对麦当劳所谓“卖身”的判断,餐谋本部仍然更倾向于这是其在缓解财务压力的同时所做的策略性提升动作,并不代表某种模式的彻底没落或死亡,我们毕竟不是麦当劳肯德基,即使市场趋于饱和,他们仍然是该市场的绝对领先者(2015年,麦当劳、肯德基仍然占据中国快餐市场38%的市场份额),国内更多的餐饮人应该厘清这个事实,继续以学习者的心态在精准的目标市场定义、程建设、人才培养、标准化、营销管理上借鉴、调整、累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厚积薄发,为时未晚。

3、创新,再创新:餐饮行业无疑是最具创新潜力的行业之一,每天服务的大量顾客正是创新的来源,顾客的不满意、不需要、不买单是餐饮企业创新求变的强大动力。但现实情况是,这种动力和资源正被非常多的企业和门店浪费着,不要把创新当成多么复杂、高深的东西,从细节开始,所有能为目标顾客提供价值和满意度的创造及创造组合,都会对你的生存和发展起到非常强大的推动作用,如果你能让创新成为常态,并有勇气接受失败,那么未来一定属于你。

      尽管我并不看好中信和凯雷介入后的麦当劳,但并不影响我们以此文向麦当劳致敬,各位餐饮人,别当吃瓜群众了,餐饮江湖路远,该干啥干啥,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