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资本与居民所拥有的金融资产之间的关系研究(之四)


 1.货币资本与货币资金之间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如前所述,货币资本虽然主要表现为现金和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形态,但是,其最终是为了购买自然资源、劳动、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通过不同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组合,生产出不同使用价值形态的商品、并实现价值增值。而货币资金则是一种没有规定明确用途的资金,当其为了实现价值增值,参于生产过程并且在生产中发挥主导作用时,其就变成了货币资本;当其用于消费时,其就变成了一般的消费资金;当其以现金或银行存款的形态存在时,其主要表现为一般形态的货币资金。理论上而言,银行存款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也可以成为间接的资本形态,但就货币资金形态的银行存款而言,其只是货币资金的一种存在方式,对于存款人而言,其并不能构成货币资本。
 2.货币资本与货币资金之间的联系。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货币资本与货币资金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理论上而言,货币资金作为货币资本的表现形态,其与货币资本的区别主要在于使用方向上的不同,如果改变货币资金及货币资本的使用方向,那么,货币资金与货币资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具体言之,当货币资金用于生产并且在生产中发挥主导作用时,其就成了货币资本;而当货币资本不以“追逐”价值增值为目的,不通过购买自然资源、劳动、技术及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生产过程并发挥主导作用时,货币资本就变成了货币资金。理论上而言,货币资本与货币资金之间这种相互转换关系,是受到诸多外部条件约束的,具体言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货币资本向货币资金转换所需要的条件及其经济影响。总体来看,货币资本向货币资金的转换,需要以下条件:一是与货币资本相对应的生产要素具有较大的可塑性[1],其不会由于货币资本向货币资金的转换,而导致生产要素使用价值形态的丧失或者造成社会价值和使用价值在总量及结构上的进一步失调。理论上而言,从生产环节来看,越接近生产环节上游的生产要素,其生产的可塑性就越强,如自然资源等。而越接近中下游生产环节的生产要素,其生产的可塑性就越弱,如生产设备、生产工具、原材料等;二是需要充分的满足货币资本所有人消费的产品供给。理论上而言,在货币资本向货币资金转换过程中,其转换路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停留在货币资金形态的方式实现货币资本向货币资金的转换。在这种转换模式下,如果货币资金更多地以银行存款的形态表现出来,那么,其实际上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货币资本转换,因为,与货币资金相对应的银行存款往往以银行贷款的方式,间接地作为货币资本,参与到社会生产中去。如果货币资金以现金形式存在,那么,其仅仅地表现为一种价值形态。在货币资金没有使用之前,其对于市场消费品的需求不会产生影响;二是通过运用货币资金购买消费品的方式,实现货币资本向货币资金的转变。为了使由货币资本转换而来的货币资金能够购买充足的消费品,就需要在经济运行中存在着足够的能够满足由货币资本转换而来的货币资金所有者所需要的消费品。
    就货币资本向货币资金转换的经济影响而言,其实际上是一种由前期的“重积累、轻消费”向“轻积累、重消费”的转变。为了有效地满足货币资本向货币资金转换所形成的巨大消费需求,就需要扩大消费品的供给,其一方面要求扩大生产消费品的部门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求扩大为消费品生产提供生产资料支持的相关部门的生产能力。
第二、货币资金向货币资本转化所需要的条件及其经济影响。理论上而言,货币资金向货币资本的转化,一方面要求经济运行中存在较多的可以通过货币资本物化的生产要素供给;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不会由于货币资金使用方向的改变而导致严重的失调,就要求以前与货币资金相对应的消费品供给,在总量和结构上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消费品的使用价值具有较长的可持续性,其不会由于货币资金使用方向的转变而使其使用价值不能长期保存。在经济实践中,这种消费品主要表现为耐用消费品。

二是消费品自身的使用价值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其既可以作为消费品,也可以作为生产要素。 在货币资金向货币资本转换的条件下,这些可塑性较强的消费品可以通过其用途的改变,来满足货币资本对于生产要素的新增需求,从而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在总量和结构上保持相对均衡。就货币资金向货币资本转换的经济影响而言,货币资金向货币资本转换的过程,其实际上也是社会经济运行由“重消费、轻积累”向“轻消费、重积累”演变的过程,其一方面要求扩大生产资料部门的生产能力,满足积累增加所扩大的生产资料需求;另一方面,要求缩小消费资料部门的生产规模,以此使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保持相对均衡。



[1]所谓生产要素的可塑性,系指其使用价值形态可以经过长时期的保存而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如自然资源形态的生产要素等;或者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价值在使用上具有较大的可选择余地,如劳动、技术、管理形态的生产要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