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六日(19):下梅村的铁匠铺


 福建六日(19):下梅村的铁匠铺

2017-10-5

下梅村是我们武夷山之行的最后一站。

我前些日子看央视旅游节目,讲茶马古道,介绍过下梅村。下梅村也是因茶叶贸易而兴起的集镇,在其兴盛时期,曾经是武夷山茶叶转口的重要码头。那时候,福建的红茶或者湖南的黑茶都要运到汉口,再经由山西运往遥远的莫斯科。节目还介绍了这些年下梅村因为旅游兴起而带来的复苏,以及下梅村特有的米醩藕饼。

车行十多分钟就到了。从酒店到下梅村就十一公里。下梅村的旅游,由地陪导游带队。我们的全陪导游要我们跟上地陪的步伐,说她们的行程很忙,全程只有四十五分钟,她带我们走马观花看一遍,我们再回头慢慢看,慢慢拍照。我感觉有些不对头。这样以急行军的速度跑马观花,有什么意思?给我们个地图,我们自己走不就行了。我到过很多地方,导游都说地形复杂,要有人带着才能进出,其实都是骗人的鬼话。游客的智商一般好没有低到导游想象的水平。

看到路边制茶的作坊,这才是我们真正兴趣的地方。我们停下来,走进作坊,看制作的过程,向师傅讨教各种程序,要领;只是出于好奇,而且觉得有趣。地陪不进门,斜眼看着,脸上很快就不耐烦了。又进了一座庙,说是三教合一的经典,我还没有看清楚是哪三教,地陪已经带领大家穿过厅堂。全陪也在催我跟上节奏。我一时不爽,没有理睬,自顾自看起来。全陪没有跟上他们走远,她在等我,说我找不到。我一时有些内疚,还是配合配合导游吧,他们的工作也不容易。尽管这样急行军式的旅游确实没有多大意义,而且被剥夺了自由于我是最不能忍受的。

一家一家老宅院走过去,听到巷子尽头叮叮当当铁锤敲击的声音,我想到这肯定是个铁匠铺。果然在巷道尽头,敞开大门的铁匠铺。一个戴着斗笠,穿着红色背心和绿色军裤,登着布鞋的汉子正在挥舞着铁锤打砍刀。一侧是个火炉,还在使用生煤做燃料,使用风箱加火、那生煤的气味是很难闻的,但多年未闻,却也觉得亲切。这样打铁的情形,在四十来年前我老家的集镇上就有。那时候,铁匠铺可是我们那里唯一工业。一开始给炉子加火用的是羊皮风箱,后来才改的电风箱。再往后,改成了气锤。眼前的铁匠,正在打制一把砍刀。看起来主要是展示,我看他摆放着的那些成品,大多歪歪扭扭的。他把一对铁制的灯台叫做铁饭碗,也确实是像饭碗而不是灯台。有些歪歪扭扭的,厚薄还不均匀。要十块钱一只的铁饭碗,成本远远不止十块,但就价值来说,可能一块都不值。当然,我知道铁匠铺也是旅游景点之一,铁匠只是在展示,而不是真正的打铁。既然只是展示,就没有必要花更多的功夫将产品做得很精致。这样久而久之,技艺可能就会荒疏了。地上胡乱排着各种废旧铁器,是准备用来做材料的;屋里的墙上挂着大红的标语“向仍在坚持传统手工艺的工匠致敬”。我不知道这标语是铁匠自己贴的,旅游管理部门给他贴的,还是游客对他表达敬意的,但我知道这标语也是个道具,是这旅游景观的一部分

在急速现代化乃至智能化发展的今天,那些传统的手工艺早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如果说这里还有什么坚持的,只是通过旅游的途径,适应人们复古或者回忆的需要。这种旅游的需要远远不是人们真实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做那样一个“铁饭碗”,估计半个工;但在市场上,可能一块钱都卖不出去。漂漂亮亮的标准化的工业制品,这样一个东西也不过几块钱的样子。所以,过去的总是要过去的。这种怀旧的展示,不过是让怀旧的人们获得暂时回到过去时光的感觉。但过去是回不去的,而且就算可以回去你也不一定愿意去。

我们正在饶有兴趣看铁匠打铁,跟铁匠聊天,地陪又在催了。我们也确实拖沓太多。好几个团队从我们身边走过,别人只是停一下,拍拍照,我们却干脆蹲下来,把玩起那些土不拉几的铁坨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