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复制共享PPT商业模式,结果是注定的!


今年你一定有这样的感觉,生活街道被各种各样的共享自行车占据,不及时清理还会堵塞街道。今年对共享单车厂商而言一定是个寒冬,截止目前已经有6家共享单车和大众say goodbye,大牌如ofo和摩拜日子也不好过。

杭沪深广等多个城市禁止共享单车新增投放

小模注意到,今年起很多大城市纷纷开始禁止共享单车新增投放:

 

710日下午,杭州市城管委约谈在当地运营的9家共享单车企业,禁止新增投放共享单车。

818日,上海交通委员会宣布,禁止新增投放共享单车,违者将被纳入企业征信档案。

823日下午,深圳发布共享单车投放禁令。

829日,广州市交委发文,要求近期严禁任何形式的共享单车新车投放。

此外,南京、武汉、郑州等城市也先后暂停了共享单车投放。

 

 

模还注意到,随着一二线城市相继出现共享单车投放量饱和“见顶”的信号,各家企业也在调整策略,新的出路主要有“出海”和“下乡”两种。

摩拜、ofo等大厂商纷纷“出海”,进军海外大城市;也有厂商下沉到三四线城市,通过“下乡”避开大城市已经饱和的竞争。禁止新增投放的措施也倒逼各家企业提高精准调度水平,使得共享单车利用率比以往更高。

 

 

多家共享单车倒闭,10多亿押金打水漂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6月,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已达到1.06亿。按用户平均超过百元押金估算,整个共享单车行业的押金数量或已超100亿元,其中还不包括用户提前充值的各类未消费余额。

 

据不完全统计:

 

町町单车:1万多名用户退不了押金

201782日,运营町町单车的南京铁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因非法集资、资金链断裂,公司与栖霞工商局失去联系,因此被纳入异常企业经营名录。

根据北京青年报1031日的报道,町町单车创始人丁伟表示,对于退不了押金的一万多用户,仍希望退还钱款,或者每人分到一台成本为1800元的单车。

 

小鸣单车:欠用户的押金约5000万元左右

20177月,小鸣单车用户反映押金难退问题,引发用户退押金潮爆发。

1026日,小鸣单车员工对某报记者表示,小鸣目前欠用户的押金大概在5000万元左右,以每个用户199元押金粗略计算,涉及的欠款大概在25万左右。他同时表示,小鸣单车现在仅剩微博一个退款通道。

 

小蓝单车:欠款高达2亿用户押金难退

今年9月份,小蓝单车不断被曝出有逾期未退还押金的现象。

1020日,小蓝单车曾发布公告称,用户于20171030日之前申请的退款,将于20171110日前退还完毕。

到了11月中旬,小蓝单车承诺的退款期限已过,却有不少网友反映并未收到退款。

有媒体报道,目前小蓝单车拖欠供应商款项高达2亿元,涉及70余家供应商,大部分供应商被拖欠款项在100万元左右,部分供应商被拖欠款项高达800万元。

 

酷骑单车:大不了一人骑一辆回家

今年8月起,酷骑的退押金困难持续蔓延,从9月中旬开始,酷骑单车位于沈阳、合肥、郑州、西安等多地的分公司都陆续被曝出“人去楼空”。

酷骑单车随后发布公告称,拜客科技将代替运营酷骑单车的管理和运维工作,但不包括债务。北京的办公室将暂停办理押金退还业务,用户退押金都要去位于成都的公司办理,如果不方便去成都,则需要联系公布的三个退还押金专线电话。但记者多次拨打均为占线。

酷骑公司前CEO高唯伟曾表示,酷骑单车的造车成本是650元,能够覆盖298元的押金,“大不了一人一辆骑回家”。

 

 

资金第三方监管有名无实

有知情人士表示,多数单车企业都没有采用第三方存管方式,且存在着为保持现金流而挪用押金的现象。而且大多数资料及手续均按照一般存款账户开立标准办理,银行无须履行三方监管义务。

 

可以退的押金难退回一直困扰着消费者。20日,深圳就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立法举行听证会,押金处理等成热议话题。来自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171月至今,已受理超过1万宗关于共享单车的投诉,99%为押金难退的问题。

 

 

加快建设信用机制,保障行业持续发展

不少专家认为,为促进共享单车市场的健康发展,应该由政府、企业和用户三方联手,政府管理部门出台管理细则,加强监管;企业在保障用户权益的前提下,建立信用积分系统、设置信用制度来激励用户规范骑行等。对于已经出现的押金问题,要尽快拿出具体应急处理方案。

 

交通运输部在共享单车发展指导意见中也提出,鼓励共享单车企业提供免押金服务。

 

 

深度:共享单车寒冬,钱是主要原因吗?

屈指算来,成立于201610月份的小蓝单车,从成立到倒闭只存在了一年多一点时间,这多少让人感叹:潮水来得快,去得也真快。就在今年1月,它还宣布完成了4亿元的A轮融资,估值达10亿元。

 

小蓝单车为什么会倒闭?从公开资料看,主要分析是因为今年6月一次错误的营销行为导致了后续的融资不顺,最终在这场烧钱大战中没能熬过寒冬。

 

钱是主要原因吗?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个行业的真正问题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找到盈利模式。

 

作为一种交通出行工具,最常见的做法是“使用者付费”,即用车人向共享单车公司付费。有人计算过连上维修等费用,3个月就能赚回成本。

 

然而这样的商业模式太过明白,于是短时间内吸引了众多玩家加入。

 

尽管有这么多玩家,但是这个行业的成长空间到底在哪里?小蓝单车创始人李刚曾算过一笔账:共享单车一天大概能带来1亿到1.5亿的出行频次,就算每出行一次收入是1元,一天是就是1亿到1.5亿元的量级,“这是整个行业的天花板”。也就是说,如果仅是一块五毛地挣,一年下来整个行业的收入也不到600亿元,而这样的市场规模是无法容纳多个市值过百亿的公司的。

 

共享单车所开创的新的出行模式,毫无疑问是方便了市民出行的。但在号称业界第三的小蓝倒下之后,有多少家公司能够熬过眼下这个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