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康乐杨改兰所在村贫困状况调查与思考


《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年35期
 
甘肃康乐杨改兰所在村贫困状况调查与思考
 
                  宋圭武
 
内容提要:从甘肃康乐赵改兰所在村看,对于西部大面积贫困农村而言,精准到户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在发展思路上应更注重产业精准。另外,要大力加强贫困户人力资本建设。大力发展庭院经济。进一步推进西部贫困地区农业的组织化和合作化建设。进一步加强西部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对西部农村贫困户实行“一户一工”帮扶工程。
关键词:杨改兰 精准扶贫 甘肃
作者简介:宋圭武,男,1964年10月25日生,中共党员,甘肃靖远人;曾先后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现为甘肃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智库工作站首席教授,兼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导师和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发展、经济理论和三农问题等方面。
 
    2016年8月26日18时许,甘肃康乐县景古镇阿姑山村老爷湾社发生一起5人死亡的刑事案件。该村村民杨改兰在其家房屋后一小路上,用斧子将自己的4个子女杨某帆、杨某利、杨某清、杨某福致伤后,服农药自杀,导致杨某利、杨某福当场死亡,杨某清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杨某帆、杨改兰被送往医院进行抢救无效先后死亡。事发后第八天即9月4日,杨改兰丈夫李某英在本村树林服毒身亡。这起恶性事件在国内外产生了很不好影响,同时,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研究精准扶贫有关问题。下面笔者就杨改兰所在村贫困状况进行一些分析,并就如何进一步深化西部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景古镇阿姑山村总体概况
    杨改兰所在村是甘肃康乐县景古镇阿姑山村,该村位于景古镇东南部,距镇政府7公里,属高寒阴湿山区。全村平均气温6摄氏度,年日照实数2430小时,无霜期130天,平均海拔2390米。耕地面积1766亩,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191户841人,全村人均纯收入3015元。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73户281人,贫困人口人均收入2260元2014年度贫困发生率33.4%,未脱贫73户281人2015年,全村稳定脱贫52户198人,剩余22户80人,其中包括需巩固提高的脱贫户15户56人、返贫1户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9.5%。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应参保634人,实际参保615人,参保率97%。
    二、该村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精准识别存在较大问题。
     从大数据平台可知,该村收入情况如下:52户脱贫户中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为3372元,最高为5737元,其中3372元-3500元的有1户,占1.9%,3500元-4000元的有11户,占21.2%,4000元-4500元的有30户,占57.7%,4500元以上的有10户,占19.2%,脱贫户收入基本都超过3500元;21户未脱贫人口中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为2537元,最高为8118元,其中2537元-2885元的有4户,占19%,2885元-3500元的有2户,占9.5%,3500-4000的有5户,占23.8%,4000元-4500元的有4户,占19%,4500元以上的有6户,占28.6%,未脱贫户中收入超过3500元的占71.4%。
    显然上述收入数据统计是不准确的。因为人均可支配收入若超过3000元,就应算脱贫,但大部分并没有算脱贫;另外,脱贫户最高收入为5737元,而未脱贫户最高收入为8118元,这也不合理。
产生这种收入数据不准确的情况,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一些农户不实报自己的收入数,多是少报或瞒报,而干部仅从外表现象很难判断收入高低。二是也存在一些干部工作不扎实或作风不正问题。从我们掌握的实际情况看,除个别干部或少数干部外,95%的干部工作是负责认真的,并且想各种办法进行精准识别,但还是很难识别准。
(二)该村贫困户收入来源与非贫困户收入来源结构有相似之处,但贫困户来自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比更低。
如图1、图2:
 
 
 
 
 
                                   1贫困户与非贫困户收入来源占比对比
                                   2贫困户与非贫困户收入来源对比
 
(三)贫困户住房状况存在较大问题
2015年和2014年相比,该村贫困户中危房户有增加趋势。
如图3、图4:
 
 
             3
 
                                      4
(四)在推进危房改造的同时缺少产业项目扶持。
该村部分已脱贫的群众,虽然解决了住房等难题,但缺乏产业支持,不能实现稳定脱贫。一些实施过危房改造项目的贫困户,修房导致负债累累。2015年35户贫困户实施了危房改造项目,其中仅有5户享受专项扶贫产业增收项目,占14.3%。
    (五)贫困户家庭劳动力比重有降低趋势,全村技能劳动力比例为零。
2014年初该村贫困户劳动力占贫困户总人口比例为66.19%,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无劳动能力的人口比例为33.81%。2015年初贫困户劳动力占贫困户总人口比例为65.82%,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无劳动能力的人口比例为34.18%。2016年初贫困户劳动力占贫困户总人口比例为57.50%,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无劳动能力的人口比例为42.50%。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贫困家庭的劳动力人口比例有降低趋势
5
                                     图5
          三、进一步推进西部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西部贫困地区精准扶贫要把产业精准放在首要位置
    从甘肃康乐赵改兰所在村看,对于小面积贫困地区,通过精准到户扶贫,是科学可行的。但对于西部大面积贫困而言,精准到户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在扶贫思路上西部贫困地区应更需要注重产业精准。如何产业精准,应基于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休闲旅游业等产业。由于气候和土壤等因素,西部一些贫困地区往往具有很好的特色农业资源,但缺乏有效开发,守着金饭碗过穷日子,并没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比如我们甘肃,有很多农产品具有先天优势,但由于资金投入不够,科研支撑较弱,企业缺乏有效市场开拓能力等原因,导致一些优势产业发展缓慢,比较效益低下。如何推进特色农业发展,需要高度重视生态化建设。民以食为天,生态化是农产品最核心的竞争力。另外,应着力提高特色农业发展的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应尽可能形成一村以一品为主,或一镇以一业为主的局面。另外,在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同时,要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另外,西部一些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也往往比较丰富,需要大力开发。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在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后,人们对旅游需求有快速增加趋势。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以上,旅游业增速明显高于服务业其他产业。大力发展西部贫困地区休闲旅游业,有良好需求前景。
    (二)大力加强贫困户人力资本建设。
    一是要注重贫困户劳动技能培训工作,要尽可能让贫困户每一个人至少掌握一门以上的劳动技能。至于培训哪种劳动技能需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选择,可根据需要随时培训。要坚决反对培训走过场,走形式主义。二是要加强贫困户道德建设。要教育贫困者遵纪守法,靠诚实劳动致富,不能因为贫穷,因为鸿沟大,为了快速致富,就假冒伪劣,就坑蒙拐骗,走违法犯罪的道路,最终既害自己,又害社会。
    (三)大力发展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庭院经济。
    发展庭院经济,有多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西部农村贫困地区,除部分地区外,大多农户家都有一个大庭院,但缺乏有效利用,空间布局设计既不科学,也不卫生,改造开发潜力大。二是庭院经济不像大田经济,便于就近管理,可以有效发挥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等劳动力优势。三是具有经营的灵活性。庭院经济的产品既可以满足自家需求,也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四是美化居住环境。良好的庭院设计既为农村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也美化了农村整体环境。五是在庭院经济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带动乡村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如何发展庭院经济,由于西部贫困地区农户大多文化知识不多,能力较弱,需要各地政府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充分调研和设计论证,应结合当地情况,提供不同样本,供农民选择,具体建设应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移民搬迁,有计划逐步推进。
    (四)进一步推进西部贫困地区农业的组织化和合作化建设。
    组织化和合作化不足是西部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短板。和发达地区相比,西部贫困地区农业经营更多是一家一户独立分散的小农户粗放经营方式,没有充分体现分工效益和规模效益,劳动生产效率低下,农业收益微薄,农户抗生产和生活风险的能力很弱,很容易因病、因婚、因灾等致贫。另外,西部贫困地区一些现有的合作社也存在诸多发展不规范问题,挂牌子的居多,实际发挥作用的居少,对农户带动作用十分有限。另外,西部有一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虽然有一定规模化,但由于农户之间缺乏合作和组织,在价格谈判上各自为政,互相竞价,最终规模化没有体现为价格优势,农民增产不增收。由于发展基础薄弱,西部贫困地区推进组织化和合作化建设,需要政府发挥更多主导作用。如何推进组织化或合作化,建议发展农村合作农场。具体设想是:贫困农户带土地和人一同进入合作农场,土地享受入股分红,人享受劳动收益;贫困农户是否参加合作农场,应采取自愿原则;凡是愿意加入合作农场的农户,都应加入,政府不应限制;国家派干部若干人带工资进入合作农场参与管理;国家对合作农场定期进行技术指导;合作农场应体现生活和生产综合合作特点;合作农场可办幼儿园和小学等;国家对合作农场实行集中补贴制度等。
(五)进一步加强西部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的乡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保证。”“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看支部。”“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党的农村政策,最终要靠广大基层干部来落实。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关键是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也深刻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另外,需要大力反腐败。贫困与腐败,二者往往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一些研究也表明,腐败与贫困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贫困地区如何大力反腐败,一是对待腐败问题,要实现有错必究,有罪必罚,绝不姑息迁就,不能让腐败分子有任何投机幻想,让腐败分子不敢腐。二是要建立更加严密防范制度,要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让腐败分子不能腐。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人格修养建设,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人格自觉自律意识,实现干部不愿腐。
(六)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订单农业是农业应对市场需求风险的有效方式,这些年在我国一些地方有较大发展,但在西部贫困地区,订单农业仍然发展缓慢,没有发挥其应有积极作用。目前如何发展订单农业,西部贫困地区应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电商+订单农业”农业发展模式,为特色农产品销售拓展更多更快通道。另外,为了更好发挥电商作用,还需要西部贫困地区抓好产品的品牌建设。没有品牌,销售渠道再通畅,其经济带动作用也不大。要严防假冒伪劣和坑蒙拐骗现象,要进一步完善电商运营的相关法律制度。另外,对于订单农业可能遭遇到的自然灾害风险,建议通过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保险制度来解决。
(七)对西部农村贫困户实行“一户一工”帮扶工程。
即对没有任何稳定就业人员的贫困户家庭,至少一家解决一个人的稳定就业问题。具体岗位可根据其能力进行安排,包括一些公益性岗位,如护林员之类的,都可以安排。一家解决一个人稳定就业,既提高了贫困户经济收入,又缩短了贫困户与主流社会的距离,应是一种较为长久的扶贫办法。另外,为了防止一些贫困户为了解决就业出现拆分家庭现象,在“一户一工”制度设计上,一定要把家庭人口规模及养老因素考虑在内,要把安排的稳定就业人员的一定比例的工资,打入到家庭老人账户上,实现法治养老。
                          通讯地址:甘肃省委党校智库工作站
                           邮编:730070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