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九区纪事1924-1949》第六章(九区前辈的夙愿)


 

钮海津在撰写《红色九区纪事》

 

 

九区首帜 百世铭传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广东省最高领导人谭平山和中国国民党广东省最高领导人廖仲恺共同到九区发动农民运动。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中山县最早的农会之一“抱沙乡农民协会”在九区成立。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中山县最大的农会“九区八乡农民协会”成立,统管牛角乡、东罟步乡、罗松乡、大有乡、大南上乡、大南下乡、草塘乡、坦背乡,该农协设在九区抱沙乡武帝庙。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中山县第一支农民自卫军驻扎在九区。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最早成立的县级党组织、直属于中共广东区委领导的中共中山县支部(后转为县委)设立在九区。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广东省委在“四·一二”国民党右派政变的紧急危险时期建立的替代原中共中山县委的中共中山特别区委设在九区。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共广东省委因白色恐怖而停止全省党组织发展的非常时期,仍多次派专人到九区建立中山县委、策动武装起义及恢复和发展党群活动。

 

      抗日战争初期,19382月中共南委在听取中共九区负责人的汇报后,明确指示要尽快在九区建立中共抗日武装——中共南委负责人最早指示并实施建立抗日武装的地方是中山九区。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东党组织领导的领民国政府部队番号的抗日武装最早成立于九区,中共九区梁伯雄大队下辖三个中队和新建小队及其他中共游击队等多个部队都曾云集九区,期间驻扎的部队是当时中共在珠江三角洲领导的最大抗日武装力量。加上前期建立的全区各乡联合农会、全区各支农民自卫军、全区多个中共党支部(最多时达14个)、全区多个中共掌控的乡公所……形成了由县委主管、区委领导的党政军农革命联合体,九区成为中山和珠三角乃至广东在抗战初期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日军、伪军、顽军、匪军联合围剿九区和五桂山抗日根据地,珠纵九区梁伯雄大队为牵制敌军,减轻五桂山压力,掩护珠江纵队主力部队转移,不惜以116倍的悬殊力量与敌军展开三天的浴血奋战,为中山抗战做出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九区党组织率先发动民众开展反对国民党为准备打内战而进行的征兵、征粮、征税活动,反“三征”的规模为全省之最——12个抗征支会和32个抗征分会、会员达5000多人(其中民工担架运输队1000多人)、农民起义军500多人,并使民国广东省省长宋子文派驻九区压境勒收田赋的国民党正规军部队无功而返。

 

      解放战争时期,九区建立了三支武装部队——纪雄队、纪文队、纪光队,及后编入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中山独立团和顺德独立团,这两个团的的主力连队均来自九区。纪雄队、纪文队、纪光队不仅为解放中山、还为解放顺德立下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