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7年5月,我们似乎听得见中国影响力疾速增长的脚步声。
5月14日,北京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峰会论坛,这是中国召开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会议,28国元首和128国代表云集北京,共商一带一路建设的大事;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取决于美国对中国的立场。就在5月,美国表态愿意参加一带一路;美国继退出美国主导的TPP协定之后,又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中国可以承接起美国原来在世界气候问题上的领导作用,这些都是中国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的表现。
6月,欧洲央行宣布,已经将五亿欧元外汇储备从美元转为人民币,这是发达国家第一次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这些似乎表明,中国马上、很快就要登上全球性大国的位置了……
但是,我们要为这种声音浇冷水:不要被这些表象乱了阵脚,中国要走的路还长,任务还很艰巨。
历史上全球性大国只有两个半
大国成长有其客观规律。从一个地区性大国发展成为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大国,是一条艰难的路。近代以来,不少国家先后走上了大国崛起的道路,但真正成功的实际上只有两个:16-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
英国的大国成长经历了四个阶段。伊丽莎白(1558-1603年在位)时代是英国崛起的第一阶段,标志是1588年和1596年英国两次打败当时的头号强国西班牙,取得了海上霸权,此后海上霸权成为英国崛起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第二阶段是1605—1688,英国通过打败荷兰并制订《航海条例》巩固海上霸权,最主要的是解决了英国的政治制度的问题,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君主立宪制的政权。第三阶段是1689—1815年,其标志性事件是英格兰先后于1707年统一英伦三岛并于1801年合并爱尔兰,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英国在此期间多次打败法国和西班牙,尤其是英国领导反法同盟在对拿破仑帝国的战争中取得历史性胜利,成为欧洲最强最富影响最大的国家,并通过17—18世纪的政治经济科技创新及工业革命,为人类提供了第一个现代化的英国模式。英国也成为近代以来第一个成功地实现大国崛起的国家。第四阶段是1816年之后,英国通过海外殖民和侵略把自己的影响扩展到全世界,在1840年通过鸦片战争打败中国,并在1860年超过中国成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一的国家,在19世纪末其影响到达顶峰,成为全球性影响的大国。
美国是继英国之后,成功地实现从地区大国到全球性影响大国转变的第二个国家。这一进程,美国也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776-1812年,标志性事件是美国宣布独立并在1812年打败英国巩固了自己的独立,美国在崛起的初期阶段实现了政治制度的创新,建立了不同于英国的三权分立的宪法体制,为后来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是1813—1865年,主要标志性事件有三:一是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到1860年时,美国经济总量仅次于英国居世界第二;二是通过南北战争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并解决了黑奴问题;三是通过战争、购买及门罗宣言在北美大陆扩张,在北美取得决定性影响。第三阶段是1866—1898,标志性事件是美国的经济总量超过英国和欧洲强国,成为世界第一。第四阶段是美国在全球扩张自己的影响和地位的阶段,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取得了空前的世界影响,二战后美国实现了大国崛起的进程并保持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的强大影响直到现在。
而中国人对之情感复杂的前苏联,只能算半个全球性影响的国家。因为它从地区大国向全球性影响大国的转变并不完全成功。苏俄—苏联崛起的第一阶段是1917—1927年,标志性事件是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世界上第一个以马列主义为国家指导思想的新型国家政权,并完成了国家政权、政党、经济制度的制度创新。第二阶段是1928—1937年,苏联实现高度集中的经济计划体制,十年间使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工业化的国家,经济总量超过所有的欧洲国家,居世界第二并一直保持到上世纪80年代;苏联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不同于英国模式的第二种模式,并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第三阶段是1938—1980年,苏联通过战胜德国法西斯取得世界大国地位,并成为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国,在国际上与美国并列为超级大国。上世纪60—70年代,苏联的影响达到顶峰。
但苏联没有完成第四个阶段就失败了。苏联始终未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由于经济长期透支,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衰落,经济总量在80年代中期被日本超过,在与美国的竞争中处下风,国内政治经济高度集权的模式的弊端导致国家解体。
这些国家也都失败了
从英美苏三国的历史进程来看,从地区性大国转变为全球性影响的大国,必须解决以下四个关键问题:一是国家统一;二是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名列前茅;三是为国际社会提供比较成熟的价值观、政治经济制度的新模式;四是国内百姓的生活质量与其他国家相比达到较高水平。
世界历史的经验表明,从地区性强国或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向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和世界最强国家的进程,是最充满变数和风险的阶段。对大多数崛起进程中的大国而言,世界经济第二似乎成了这些国家难以逾越的障碍,再也不能向前迈进一步,并在从区域最强和世界经济第二强向最后目标的发展中以失败告终。
法国在17世纪曾是欧洲最强国,但在1763年和1812年的战争中败于英国,没能实现崛起的最后目标。
德国1871年统一和战胜法国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在19世纪末超越英法成为欧洲最强和仅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随后走上了战争、军国主义、侵略扩张的错误道路,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倒在了争霸的路上。
日本在1898年和1905年的战争中先后击败中国和俄国,成为亚洲最强。但日本军国主义战略最终导致其在二战中的失败。二战后,日本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初超过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后来的日本经济停止不前,2011年被中国超越。
所以,对法德日苏而言,世界第一,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中国离全球性大国的路还有多长
和法德日苏相比,中国的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一没有悬念。但是,中国在其他方面的任务,哪一个的难度都大大超过英美所经历的历史进程。
中国从地区大国到全球性影响大国的历史进程,大体上也有四个阶段。
1949—1977年,这是中国崛起的准备阶段,标志性事件是新中国成立,按照苏联模式建立了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并在这30年间初步形成了中国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防能力。但这一阶段中国的政治体制出现了文革动乱,没能进入大国崛起的正常轨道。
1978—2012年,是中国崛起的起飞阶段,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人均收入从过去的几百美元增加到8000多美元,进入初级的中等发达国家行列。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是其标志性事件。
2013-2049年是进入中国崛起的全球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如果发展顺利,就可基本具备从地区性大国到全球性影响的大国的国内国际条件。2050年完成第三阶段的目标后,野中国将会真正发挥一个全球性大国的作用。
中国在第三阶段的任务,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五个:
一是大国之政的建设。苏联的教训就是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可持续,越到后来,问题越多,困难越大,不能支持全球性影响大国的需要。十八大后中国在四个全面的方针指导下,加强了法治建设,加强了执政党的建设,但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离良治善治还有较大的差距;中国模式还在发展变化中;解决多年积累的分配不公、政治腐败、环境破坏、法治不彰等,都是中国内政建设的艰巨的任务。
二是大国之思的建设。全球性影响的大国要为国际社会提供新的具有影响力的价值观。而当下中国的价值观的建设还在路上,中国缺乏具有全社会的共识,在任何一个重大问题上,我们社会在思想上是意见分歧的,与其他国家的价值相比,我们的价值观和主流思想所具有的吸引力和优势并不明显。
三是大国周边的营建。全球性大国的全球影响力,都是以自己所在的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为基础的,好比英国之于欧洲大陆,美国之于美洲大陆,苏联之于东欧地区。中国所在的周边地区的复杂性远远超过英美苏,因而中国对东亚区域国家的影响力,还需要精心策划精心经营。
四是大国一统的实现。英美都早在成为世界经济总量之前,都已经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但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统一至今还没有提上日程;香港地区在回归20年后居然还出现了港独杂音;和平统一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五是大国之民的培育:中国的30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和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物质条件,但社会的贫富分化、地区差距也很大,尤其是百姓的整体素质,离一个新型的文明大国的差距还很大。
所以,中国在第三阶段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对中国而言,能不能成功地超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向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发展的历史性障碍,使中国在大国崛起过程中再向前迈进一大步,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的重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