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叶自成

北京大学外交系主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1978--1985年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学习,法学硕士。
1985年起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1996年起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任教至今。1988-1989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进修。
1995年起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外交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所授课程:中国外交思想研究,对外开放与中国现代化、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俄罗斯东欧政治等
专著:《华夏主义》、《华夏体系的大国崛起》、《中国大战略》、《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外交思想》、《新中国外交思想》、《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对外开放与中国现代化》、《俄罗斯政府与政治》

论华夏主义国际关系范式的三个构成


 

  作者:叶自成,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来源:《国际观察》2023年第1期

  「摘要」中国政治文化、价值文化的核心,在于道儒法三家,更具体地说是在老子、孔子、商子(商鞅)的思想中。中国政道的高峰在老子,人道的高峰在孔子,治道的高峰在商鞅。三家各有长短,精华互补,其思想的核心和精华构成了华夏主义。华夏主义关注人,重视道,强调法,在论述国家治理的同时,也为学术界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观察视角。

  「关键词」华夏主义;老子思想;孔子思想;商子思想;国际关系理论

  中华历代学术,纯为自创者,实止先秦之学。先秦以来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并使中...

Read more

中国外交战略的几点思考


叶自成认为,这种大国外交战略体现在:

(1)以大国姿态对待美国,确定既反对美强权政治又在世界事务中与美合作的双向战略。

(2)中国应坚定不移推动多极化新战略,抵制单极化企图,关键是争取欧洲与转化美国(编者注:让美国主动转变立场恐不现实,未来客观形势变化能否促其转变,也不确定)。

(3)中国在国际体系中,不是以单一的挑战者或伙伴者、旁观者或领导者来局限自己,而是几种角色都要选择,并且结合实际发挥不同作用。

(4)相比不结盟战略,或以结盟反对结盟的做法,灵活的准结盟策略,是一种进退自如、有较大余地的选择。这意味着中国一方面要妥善处理中俄关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Read more

论五四——三论新新文化再出发:重塑中国价值


  一、中国文化主体,以什么来体现?

  文化是个大概念,简而言之,可以分为器物文化、科学文化、艺术文化,但文化的核心还在于价值文化。价值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主干。

  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二、中国的主体文化,有什么价值?应该有什么价值?

  关键在于批判什么否定什么,肯定什么继承什么。这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没有解决的问题,也是新新文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传统文化中的各家各派,都有所长,有所短,要从时代的高度进行梳理,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

Read more

华夏主义: 中国的人文精神(上)


首发于:《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摘要:华夏主义是中国最具有独特性的文化思想积淀。它是老子、孔子、商子思想精华的综合产物,包括三个不同却具有有机联系的研究范式:老子的道治范式,从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的角度解释国家的治乱兴衰;孔子的人治范式,从人本、民本和人才的角度解释国家的治乱兴衰;商子的法治范式,从法治角度解释国家权力、国家利益以及国家的治乱兴衰。三者形成一个严整的思想体系,为中国本土的意识形态建构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中国的独特性与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欧亚大陆属性赋予中国不同于欧洲海洋文明的大陆文明特性,温带气候区域造就了中国丰...

Read more

影响力疾速增长,中国现在算不算全球性大国


 

进入20175月,我们似乎听得见中国影响力疾速增长的脚步声。

514日,北京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峰会论坛,这是中国召开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会议,28国元首和128国代表云集北京,共商一带一路建设的大事;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取决于美国对中国的立场。就在5月,美国表态愿意参加一带一路;美国继退出美国主导的TPP协定之后,又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中国可以承接起美国原来在世界气候问题上的领导作用,这些都是中国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的表现。

6月,欧洲央行宣布,已经将五亿欧元外汇储备从美元转为人民币,这是发达国家第一次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

Read more

全球视野、中国情怀、北大担当


 日期: 2014-11-13  信息来源: 新闻网记者 何萍

11月6日晚7点,由北大研究生院主办的才斋讲堂第八十七讲在二教107开讲。北京大学国际与关系学院教授叶自成作了题为“全球视野、中国情怀、北大担当——以人文研究、华夏主义为例”的专题讲座。
 
华夏主义与北大担当

叶自成首先从他的著作《华夏主义:华夏体系500年的大智慧》讲起,这本书对公元前721至公元前221年的华夏体系作了理论总结,分析了华夏体系500年间影响大国兴衰的主要理论和思想,认为中国众多思想归根结底,最有影响的...

Read more

传统文化精华与习近平治国理念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年1月22日

      「摘要」习近平是我党历史上一位熟知中华历史文化经典并广泛运用于社会实践中的领导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是习近平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在习近平倡导的“中国梦”、以民为本、以法治国、人与自然和谐一体、新型国家利益观等重要的治国理念中,都能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厚重的历史影响。习近平的治国理念,大量地借鉴了中华历史文化的精华,并紧密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赋予其新的意义,既使中国的社会发展实践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获取正能量,又反过来使中国的历史文化精华在...

Read more

愚民、法治与商鞅的政治启蒙


------商鞅思想遗产的真精神是什么?

电视剧《《芈月传》热播引发了民间不少对商鞅的评论。媒体上有《最黑不过“商君书”》、《警惕商鞅主义的幽灵》等不少评论。有的认为商鞅是祸国殃民之说,是中国封建专制的总根源;有的说商鞅的思想就是民众不能太富的愚民政策,就是不至于饿死的饥民政策,愚民是商鞅思想的幽灵。到底什么是商鞅思想的糟粕,什么是商鞅思想的真精神,成了一笔湖涂帐,大有争论的必要。

商鞅之后,历史上一直有两种对商鞅的对立评价,这种论争已经持续了两千多年,大概还会持续很长时间。没有人否认商鞅思想中有许多阴暗的东西,如愚民、弱民、制民、燔诗书、禁文教、君权独占、什...

Read more

迈向新时期外交新征程


  2014年03月14日  新华网

  特稿:迈向新时期外交新征程——写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即将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之际

  新华网北京3月14日(记者包尔文 赵悦 陈静)连日来,从阿姆斯特丹到巴黎,从柏林到布鲁塞尔,“中欧关系”成为当地舆论的热门话题。欧洲各界正热切期待着来自遥远的东方大国——中国国家元首的到来。

  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3月22日至4月1日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

Read more

华夏主义: 中国的人文精神(下)


       商子范式:富国强兵,制度创新,以法治国11

 

孔子范式的最大弊端在于对以法治国不重视,过多地强调了道德伦理在国家政治层面上的运用。而法家则对国家权力、国家利益和富国强兵高度重视,强调以法治国,正好弥补了儒家思想的重大缺陷,形成了华夏体系中的大国崛起的新范式,即商鞅的法家范式。

 

商鞅范式的核心概念可以归结于法治,其基本思想和结论,就是以力争利,良好的国家法律制度是最强大的国家实力。这里的法治不是简单的法学意义上的法,也不单是国内政治中的法,而是指以法律制度为核心的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因素在内的综合因素,它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