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从发生学的角度,把所谓“宗教”可分为两大类型:1.创生性宗教,又称先知型宗教。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位创宗立派的教主或先知,如基督教的耶稣、佛教的释迦牟尼、穆斯林的穆罕默德、道教的老子。2.原生性宗教,又称非先知类宗教。它们在历史上没有一个公认的创始人,主要在各民族的原始部落文化的基础上逐渐积淀演化而成,如印度教,神道教,中国的民间信仰(妈祖信仰、施相公、隍城庙之类)。
说到中国的民间信仰,我认为,与其说是信仰,不如说是一种生活型愿望主观崇拜。如妈祖信仰只不过是借一个民间故事来表达闽浙地区渔民对生存安全的祈愿;施相公作为上海青浦地区的“神医”和妓女的行业神,也不过是当地民众对身体性安全的一种祈愿的对象化而己,谈不上什么纯精神性。
现在中国处在先知型与非先知型混合的时期,非先知的对象也可进入先知型道场之内,与先知并排而立,受人供奉。
在我看来,这是中国人信仰进一步实用化的趋势。是先知型宗教向非先知型宗教的妥协,是在物质世界的威压下,精神世界的退却,是一种传统宗教的衰亡的先兆。 宗教是人为的,不可能一层不变,其变之方向真实反映了社会世界观的转变,人对生命意义认知的改变,是人的现实意志的反映。
2017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