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欧阳君山先生的“注目礼”


 从欧阳先生最近的文章一直向前追溯,翻过几个网页,看到的几乎仍然是欧阳先生高调宣传自己理论的文字,而对他的理论本身我却一直不得要领,有云山雾罩之感。因为欧阳先生的文章很多,一时间我曾有淹没在浩瀚的烟波里,感叹何时能触到边界的困惑。庆幸的是,今天我另辟蹊径,直奔其博客的末页,看看欧阳先生在起初说了什么。果然让我长舒了一口气,原来欧阳先生的“注目礼”奥秘,就在博客开始的几篇里。

按照欧阳先生的“揭秘”之语,可知“注目礼”理论体系的建立,“就凭两下子”,也即根基有两点,一是逻辑原点:“我”就是“我”,人是围绕“我”的一种圆运动;一是公设:围绕“我”的这一圆运动的圆心,就是别人对我的“注目礼”。就是说一切立足于“我”,而“我”需要的全部,就是别人对我的“注目礼”,欧阳先生说,这是对“人性自利”全然一新的释义。

通过欧阳先生博客最早的几篇文章,我认为总算找到了“注目礼”理论的源头,知道了“注目礼”要揭示一个什么样的理儿。但是也正鉴于此,我却有话说。

欧阳先生围绕“注目礼”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而这个理论体系的成败,却是维系在上述一个 原点、一个 公设这两个基本点上,也就是说,只要这两点中有一点站不住脚,其理论大厦也就不能昂然屹立。那么,请看其中第二点,按欧阳先生的意思,获得“注目礼”仿佛就是人需要的全部——然而事实是这样吗?

人性自利是为大家所公认的道理,所谓自利,就是自己对自己好,是个体满足自己需求的倾向,然而欧阳先生说他的“注目礼”,就是人性自利的翻版新说,即:“我”需要“注目礼”=人性自利。可是二者真的能等同吗?

人性自利源于人有需要,按照欧阳先生的套路,那就是“我”有需要,可是我需要什么呢?难道仅仅是别人的“注目礼”吗?“注目礼”是我需要的全部吗?或者说,我需要的一切,只能或者一定能通过“注目礼”实现吗?

人需要“注目礼”,但是“注目礼”反映的仅仅是人与人的交换关系。交换关系来自于人的需要,是满足需要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有时甚至并不是目的本身。是的,在分工越来越细化的当今世界,任何一个“我”,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都越来越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换关系,也就是需要欧阳先生说的“注目礼”,然而这并不是全部,“我”的需要,并不是全部由“注目礼”获得,“我”的需求也不是必须通过“注目礼”才能实现,否则的话,“自给自足”又从何说起呢?

也就是说,人实现自己的需要,除了与他人交换这种人与人的关系(即“注目礼”的途径),还有人与自然的关系,甚至可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是第一位的。因为每个人首先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独立生命体,这个生命体的新陈代谢和延续,首先是与外界的物质世界发生关系,因此,没有他人的“注目礼”,只要有足够的维持生命存在和延续的物质材料,人照样能存活。现实中,不是有很多孤立的生命体因特殊变故流落在孤岛或者野地,也照样能生存的例子吗?其实这样的情形,还是绝对意义上的,而相对意义上的自给自足,更是普遍,比如有说某个历史时期的小农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还有“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等等。这一切,哪里是非得“注目礼”不可的呢?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通常人们说的“天下为公,权利平等”。这个平等,是针对天下资源说的,是说人人有平等占有的权利,可不需要什么“注目礼”才能得到,单从“注目礼”角度推演,无从涵盖这一层面的内容。

由此可知,欧阳先生的“注目礼”是以偏概全的理论,欧阳先生立足于局部、部分、特殊,却要描绘和演绎出关于人和社会的全貌,是何等的虚妄不实,根基不牢了。

同时,“注目礼”理论容易把人引入歧途。因为当人只需要和关注他人的“注目礼”的时候,在追求个人利益上,就有可能陷入只向内求,无限压缩自己的倾向,更不用说在公共资源面前对平等权利的主张了,这是不是有点儿“克己复礼”的意味呢?

基于以上种种,难怪“注目礼”理论发表以来,并没有获得世人足够的“注目礼”了。

想了解新思想,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动态资源论(dtzy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