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考与无界发散回来
喻建国
个体对意向信息的加工即思考。个体的思考是个体自己的心智对意向信息内容加工的过程,任何思考的进行都是在联想连锁反应进行的推理与演算,也就形成了对信息内容的加工。联想可以有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等。理解在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常常相伴而行。思考的展开是针对某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的活动。
个体在学习时必定会引进思考,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了思考,也就没有了学习。思考可以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方式来进行,也就是说思考有各种不同的方法。现在人们通常运用的方法有:形象法,通过图像的静态或动态对意向进行的加工。它具有视感效应;归纳法,是根据某一法则(概念、定理或公式)的推理与演算而进行的总结与综合;逆向法,是对意向进行的反归纳,也是一种有效的逻辑推理;移植法,在推理的过程中,加入新鲜的内容;聚合法,对新旧的信息内容进行捏造、扭曲与同化;水平法,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的聚合;垂直法,单方面或某一角度进行的归纳;发散法,根据已有的信息资料并沿着不同的方向对意向进行的推理与演算;演绎法,顺应某一架构进行的归纳,如:按照一定的时间、路程、思想或观念来归纳等等。
学习的过程常伴有思考,由已知域通过思考一下子跳到一个新的原本未知的域,并且一下子这个域变成了自己的一个新的已知域。这里经常用到的方法是无界发散的方法:在已知域、点、洞穴、深度和宽度上,通过思考,寻求“飞地”,在非邻域、非邻点、非邻洞、非邻深度和宽度一下子获得新的已知域、已知点、已知洞穴、已知深度和宽度,他们好像与原来的域、点、洞、深、宽在距离上毫不沾边,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域、点、洞、深、宽。这样的一种学习方法或者说是探研方法就称作无界发散的方法。
无界发散可以将学习者对原本自己并不十分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跳跃,将其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域,自己感兴趣的点,自己喜爱的洞穴,自己愿意触及的深度,自己可以蔓延的宽度,在这个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研究,那原本无动力的学习,一下子会变得动力无穷,那原本没兴趣的学习,会突然变得兴致勃勃,极致痴迷。
如果要改变目前并不感兴趣的学习,只需将其内容跳跃一下,将学习方法大幅度地改变一下,将学习的程序来一番天翻地覆,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统统作一番调整。试一试,即使是这样一点很小的无界发散,就会让你感受无限惊喜。
从无界发散后的新天地,再回到原来的学习点,你对原来的学习点会具备全新的认识,你会对原来的学习点做出全新的诠释,你俨然已经成为原来那一个学习点的专家,和你一起学习原来那个学习点的同学和老师都会对你刮目相看,你绝对是一名学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