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旅游消费成本,激发文旅消费潜力


 降低旅游消费成本,激发文旅消费潜力

旅游消费成本一般包括景区门票、交通、购物、娱乐、餐饮、住宿等方面花费的金钱,以及时间、体力、知识、情感等无形成本,还涉及一些隐性成本,如旅游信息咨询、投诉、保险理赔等付出的时间和费用。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应花大力气消减甚至去除这些障碍性因素。除了需要政府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创造便利化消费环境、出台消费促进政策之外,景区也应立足自身实际,站在游客角度考虑降低金钱、时间、体力与精力、知识与技能、情感等方面的旅游消费成本。地处偏远、占地面积大、区内海拔高度悬殊、信息密集度高的景区,更应将这一问题置于重要地位。

从降低金钱成本来讲,降低门票价格、推出折扣优惠、发放消费券、采取“团购”模式都是可行的措施,像“背《论语》免费游三孔”那样将文化传承与门票减免结合在一起的举措更值得推广。从节省时间成本的角度,景区可以考虑开通景区专线或直通车、给予游客多种区内交通工具选择、实施预约制游览制度、采用排队管理技术、培育旅游环线。在海拔高差大、线路长、景点多的大型景区,应在不影响真实体验的前提下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优化交通方式组合,力所能及地提高舒适度,为游客节省体力和精力。对于内隐信息密集度高、以博物馆和地质公园为代表的景区,则应采取志愿者讲解、扫码听讲解、完善解说设施,降低游客自己搜索信息、补充知识付出的成本,专项旅游项目(如攀岩、观星)则应提供必需的培训与指导。除了以上四个方面,景区还应研究游客的情感成本,以免游客为克服“遗憾”“失望”“愤怒”等消极情绪而付出代价。

在旅游消费成本方面,值得关注的还有涉及景区体验项目的隐性成本。这些单独的旅游体验活动项目一般需要购票入园后按照公示价格另外付费,少数还需要游客在消费过程中支付其他费用。例如,网友反应强烈、笔者亲历过的某世界遗产地地标性景区竹筏漂流项目中,部分船工会诱导乘坐同一竹筏的游客另外付费听其讲解并为拍照提供便利,被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警告之后仍然存在。对于这类消费,景区应给予充分重视并进行规范。如果说游客愿意边坐竹筏欣赏风景边听讲解,那么需要景区研究解决的问题包括船工是否具有导游讲解资格与能力、边撑竹筏边讲解是否影响旅游安全、讲解服务价格多少合理、讲解费是否可以公开收取或并入漂流项目收费中、是否应该完善船工培训和激励机制等等。(首发期刊:《中国旅游报》20191022日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