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筆記:關於新生態農業發展觀的會議随想
【前言】由绿耕/广东双百等发起组织的相关活动,有乡村振兴/城乡汇/丰年庆等。
上午:
駱世明,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生態學專家、博士生導師,出席會議並做主題演講。
一方面,標準與效率。橫坐標。
新生態農業需要個新標準,且不論新標準怎麼制定和什麽內容,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的效率是最瘋狂的。
另一方面,政府和市場。縱坐標。
我們國家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
A裏壟斷商業,Q訊壟斷社交,G企壟斷實業,F地產壟斷社區服務,。在我看來,現在已經沒有市場可言了,徹底失去平衡了。 您認為未來新生態農業的發展的支點是什麽?
豬肉/蔬菜是一樣的,中間商才是農產品的真正“生產者”,而不是種植戶/飼養戶。
小崗村的歷史貢獻就是生態農業發展的樣板。知青帶著使命下鄉,然後形成政策,生態農業發展的最高理想。所以,模仿這個過程/形式比紮根職業心態更現實。要注意小崗村成為政策的變革的歷史背景。讓社會市場管理人員來管理社會組織。
城鄉合作實際上需要農村掌握生態農業的商業話語權,因為農業被工業化的貿易商霸佔了農產品商業化的話語權。等於是大的貿易商才是工業化時代的產業“農民”,而真正的農民不得不跳龍門到城市或者留守在農村。
下午:
我本人有幸連續參加兩屆城鄉匯,演讲的内容听/看起來很土,其實踐已經領先當今先進理論,充分體現實踐為本/理论来源实践。
我參加分論壇二。
全球化的趨勢下,是去工業化,去資本化,反市場化的社會,所以,很多人困惑於市場營銷,政策缺失,資本冷漠,人情冷暖。
資本主義及其生產方式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最後障礙,也是最尖銳的社會問題,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的產物,包括工業化,資本化,品牌化(消費),全球化,市場化,都是要滅亡的,這是規律,即必然的結果;對於生態農業發展的實踐者,必須承載從自由到必然的使命。
生態農業發展的未來也就建立在人心平衡、幸福各取、自由充分、必然自然的社會氛圍,即:人的全面發展。
張海勤 2019年11月16日1315週五與廣州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未經許可、禁止影響/截圖、等任何侵權行爲,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