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五日游(2):张谷英村


 国庆五日游(2):张谷英村

2019-10-3

张谷英本来是人名,一位万历年间来岳阳渭洞地方筑屋定居的绅士;他的后代繁衍出一个大家族,他最先建造的老房衍生出上千间房屋,他最初的小小院落扩展成一个大村镇,他的名字就成为村镇的名字,“张谷英村”。

此前我来过两次。第一次是带亚亚来的,第二次是带雨燕来的。这一次是带从外地回岳阳的任明一家来的,一共来了两车人。

我上两次来的时候,张谷英村还是一个僻静而简陋的小山村。古村落部分已经分割开来卖票了,成为商业化的景区。周边还是零乱的建筑,垃圾遍地的街道,还是纯粹的农村。那时候进村的道路也没有修好,还是尘土飞扬的砂石路。

现在的情况大为改观。公路拓宽了,硬化了。村口还修了大停车场。国庆期间,实在太火爆,停车场居然没空位!景区之外,原来零乱村子的部分,修了整齐的街道,有红绿灯;路边尽是商铺,小饭馆,小卖部,小旅馆,麻将房,网吧,手机店……已经是个繁荣的现代小镇。

进入景区大门,有矮胖胖黑黝黝亮个光头的饭馆老板迎上来,热情推荐到他们家吃饭。看他可爱,我就顺嘴说一会儿逛完之后去他家吃饭。他一下子当了真,殷勤邀请我们上他家饭馆看看,先把菜点上。我马上意识到可能有套路,拒绝了。景区大门到老宅区,卖水果的,卖饮料的,卖豆腐干的,卖麦芽糖的,卖小玩意儿的,像是在夹道欢迎。

张谷英村古宅沿着龙形山山脚布局,从东到西有“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三部分。“当大门”不是门,而是一个建筑群落,是张谷英村老宅的主体。当大门门口的小河,叫做金水河,只在河底有一点点水,还飘着垃圾。进门,通道两侧的地面没有硬化,也是很多尘土和垃圾。虽然是很古朴而自然的状态,但让人觉得不够清爽,不够美观。往里走,是好几进的院落。门槛很高,有三四十厘米;门内有天井,天井一侧是堂屋。堂屋里摆着饭桌招待游客,只在中间留出不宽的通道。

厨房就在天井一侧,有浓烈的油烟从窗户飘出。我在门口张望一下,有着红衣服的年轻媳妇儿迎过来打招呼。厨房里看起来还干干净净的,而这女子也是干净利落的样子。于是就打算在他们家解决午饭。在这样老宅的堂屋里吃饭,也是不错的体验。我上一次在老宅堂屋吃饭,是二十来年前了,那时候老孙我们两家去了宏村,就在村口那家老宅吃饭。老孙一高兴,喝多了,醉倒了,都没能看看风景。

我看了看菜单,各种土菜,湖南人特有的做法,价钱也不贵。看看周围正在吃的几桌,都是大快朵颐的样子。于是下了定金,定下菜谱。

老屋那么一大片,上千间房,很容易迷失。我前两次来的时候,就是到处乱窜。现在好了很多,有旅游线路指示牌,沿指定线路走就不会迷路。

这个景区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住家与景区的结合。每一间房子都有人住着,大多数人家都在做点生意。有经营餐馆的,有经营旅馆的,有开小卖部的。最多的是做豆腐的。豆制品是这一带的特色产品,销往周边地区。老宅中很多人家都做豆制品,吸引着游客观看。

沿河的走廊边,一家接一家的餐馆。河边还有个场院,展示农家的传统农具。这些东西是我们这一代人使用过的,现在很少使用了。游客可以尝试一些农具,比如舂碓,拉磨。这种体验让孩子们觉得新鲜。

又进进士第。大概因为在村边,游人不多。他们家也经营餐馆。这一家看起来要卫生一些,而且安静了很多,我于是想到改在这家吃饭,放弃我那一百元订金。看看菜单,有些贵;参观一下厨房,储备不多;又跟老板谈谈价钱,也不通融。于是放弃。

又去水车边拍拍照,又去看了看民俗博物馆。返回当大门的途中,皮影戏表演开始了。我们先前过来的时候,正是休息时间。艺人们吃完午饭,还要午休一会儿。我们返回的时候,一位艺人休息好了,开始表演。这一位只是舞弄皮影,没有搭档,没有锣鼓,就成了哑戏。尽管如此,孩子们还是看得特别兴奋,特别入迷。

因为我们提前通知了厨师,我们到当大门堂屋坐下不久,就有饭菜端上来。我们是按照三百六十元的标准定的餐,有鲫鱼,土鸡,腊肉等等,客气的主人还送了我们两个小菜。分量不错,味道不错。

跟红衣女子聊了几句,知道这家店的主人姓张,是张谷英的后代。不过,她却不姓张,她是张家的儿媳妇儿。还说真正的老板是她的老公公,就是在餐馆里忙活的厨师。

厨师走出来休息,九哥跟他开玩笑说,他给我们的炒腊肉分量不够,老张说没问题,给补上,然后从厨房给我们端出一小碗炒腊肉,友情赠送。

第三次古村之行算是有些收获。不过雨燕就惨了。因为交通违章,她回来之后收到发单,被扣了两个二分,被罚了两个二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