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寒假-11
松山(1):跨过怒江
2019-1-27
今天的行程是从保山到松山,再到龙陵,其间要跨过怒江。
因为兴奋,早早就醒来,查资料,记日记。七点钟出门,坐滴滴到客运站。六十多岁的司机老王,也许因为寂寞,主动找话说,但我的思路还没有活跃起来,搭不上腔。到客运站门口吃了碗牛肉米线,味道很好,分量很多,才七块。
进站上车。跟一个当地人摸样的男子请教前往松山抗日遗址的路线,他倒是人情,不过也搞不太清楚。我的邻座是个小女生,穿着通了很多洞的那种牛仔裤,拎着个大箱子。看起来是回家过年的大学生。想跟她聊聊,她却一直耳朵里塞着耳机在听音乐。开车之前司机统计到大垭口的人数,这才感觉放心。我们的车票只买到腊勐,再加五块钱可以到大垭口。大垭口是进入松山抗战遗址的路口。
班车在八点二十准时出发,还有好几个座位空着。从保山到松山有一百多公里,计划行驶三个小时。出城之后,先是向西南而行,爬上一座高山。没有走高速,可能是为节省费用的缘故。不过省道质量也很好,只是要多花一点时间而已。很长一段时间省道与杭瑞高速差不多并排行进,不过高速经常要穿进隧道。眼前正在翻阅的高山植被不多,大多是农田,间有小块小块的灌木丛,又有小块小块的松林。翻过山垭,看到山脚下的大坝子,看地图知道,这就是蒲缥镇。蒲缥是一座历史文化古镇,有古人类的遗址,还是茶马古道的交通要冲。在古代,蒲缥也是瘴疠流行的区域。徐霞客当初考察滇西,似乎就在这一带染上了瘴疠。远远望去,山脚是一大片白花花的房子,看起来很繁荣的样子,很难想像数百年前的瘴疠流行,野兽横行。
过蒲缥古镇,继续向西,翻过又一道更高的山梁。山上的植被浓密了很多,土地还很少被开垦为农田。山体的坡度更大,公路的弯度更大。道路还算宽敞,路面情况还好。我们的车子动力强劲,在轻微的喘息中慢慢爬到了山顶。山顶海拔应该有两千多,因此到山脚的相对高度应该在一千米以上。汽车顺着山梁,朝向南边缓缓下坡,一侧是数百米的深谷。远远可以看得到怒江,那是远方山脚一条深蓝的水带。怒江的两侧,是个宽敞的坝子。一块块平坦的农田,田间有芭蕉树,有竹林,还有一座座农舍。感觉气温渐渐热起来,热带气氛越来越浓郁了。
汽车下降到谷底,沿着怒江的东岸行驶了十来公里。进入一座小镇。我邻座的女生用当地话跟司机打了个招呼,下车。看那女生拎的箱子有些重,司机还跨过来帮她拎下车。一座大桥横跨怒江之上,我们很快就通过了。我有些激动。每次接近怒江,我都会激动。抗战期间,日本人跨过了黄河,跨过了长江,就是没能跨过怒江。设想一下,1942年5月5日,日本人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龙陵,逼近了松山,如果不炸毁松山脚下的惠通桥,如果没有怒江的天险,日本人将渡过怒江,保山将不保,大理将不保,云南将不保,整个国家的局势将会如何?亡国,是最有可能的结局。说来实在是悲哀,泱泱大国,有效阻止野兽横行的不是政府,不是国民,甚至不是军队,而是一条河流!每次接近怒江,我都要激动,内心里都在表达强烈的感激。我还在激动之中,车停下来,有边防军上车检查。是啊,即使在和平时期,也要保持警惕。历史上的那一天,溃败的军队,流浪的民众纷纷涌向惠通桥,桥西的几十公里严重堵塞。炸毁惠通桥以阻止日军进犯的计划早就制定下来,炸药已经埋设完毕。值守的士兵发现流浪民众中混有日本特务,企图通过惠通桥。危急时刻,士兵们没有犹豫,当机立断炸毁了惠通桥。如果放松了警惕,或者行动有所犹豫,让日本人哪怕是小股部队混过惠通桥,跨过怒江,后果都不堪设想。
汽车跨过怒江的这个地方,叫做潞江镇,也是历史上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镇,在几百年前徐霞客来的时候也是瘴疠盛行的地方。现在的潞江镇,依托怒江西岸的高黎贡山,正在大力发展高山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很有起色。距离镇子不远,有高黎贡山国家自然公园,从那里有古道穿过山脊,通往腾冲。我有强烈的冲动在几年之内走上这条古道。又想起与高黎贡山有关,与滇西抗战有关的一些事情。日本人占领侵入滇西之后,来自龙陵县的热血青年朱嘉锡组织了龙潞游击队,以高黎贡山为据点和屏障,与日本人周旋,严重打击了日本人的嚣张气焰。我读余戈的“滇西抗战三部曲”,大部分情形下都感到无比的压抑,无论战略战术,还是指挥力和战斗力,国军都让人泄气。可朱嘉锡率领的龙潞游击队却不一样。日本人一进入龙陵潞江一带,游击队就给予其沉重打击。游击队对日本正规军,战斗力并不差,有时候还处于上风。很多次战斗中,游击队击毙鬼子的数量要高于我方伤亡的数量。几次重大的战斗,击毙鬼子的数量居然数十上百。只是一支游击队而已,就可以取得这样的战绩,非常了不起。相对而言,正规军的战绩要差得多。姑且不论总体上国军与日军战力之比在10:1以上,单次作战毙敌数十也很难得。龙潞游击队对日本正规军取得不错战绩,有武器好,地形熟,得到老百姓支持的原因;有日本人初来乍到,立足不稳,地形生疏的原因。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游击队员们知道为什么而战,他们是在保护自己家园,保卫自己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就这一点而言,与那些被抓壮丁而来,被用皮鞭赶上战场的国民党正规军是不同的。
我这样想着的时候,汽车已经爬到了怒江西岸的山顶。在这里,公路分了叉,一条通往龙陵县城,一条通往腊勐和松山。我们的车子在怒江西岸的半山腰上向南行驶,脚下是陡峭的山壁,再下面就是奔腾的怒江。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树林之间间或会有红色的农田。怒江看起来就在脚下,其实距离得有十几公里。我们过潞江镇的时候,看到那里已经有两座大桥。现在,在接近腊勐或者松山的地方,一条高速公路大桥已快修好,一座高铁大桥也正在修建中。据说,正在修建的大理至瑞丽的高铁,过江之后就要通过隧道穿过松山,隧道长达33公里。
汽车在半山的悬崖上跑了一段,柏油路突然变成了弹石路。那路面的石块很有些年头,很经历了些风雨的,看起来光秃秃的,阳光下闪着蓝色的光晕。莫非这就是著名的“滇缅公路”?路边出现指路碑,仔细一看,果然是,“滇缅公路”!啊,滇缅公路!抗战时期中国人的生命线!日本人切断向中国提供物资支援的所有海道之后,龙云组织云南各地民众20万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修通了从畹町到昆明一千多公里的公路。在这条国家的生命线上,每一米都倒下过了一位云南人。滇缅公路对于整个国家的存亡是如此重要,如此不可或缺,决定了之后滇西抗战的布局和走向。之后国军不遗余力攻克龙陵和松山,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打通被日本人隔断的滇缅公路。
汽车在滇缅公路上缓缓走着,整个车子因为颠簸而哗啦哗啦直响。离开保山大约三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腊勐镇。腊勐位于怒江西岸,松山的半山腰,地势险要,在这里可以用大炮控制江东的滇缅公路,更是直接扼守着江西的滇缅公路,还可以控制山下的惠通桥。当年的松山战役,国军渡过怒江之后向上仰拱,收复的第一个阵地就是腊勐。从腊勐到背后的松山山顶,垂直高度一千多米,直线距离大约两公里。
在腊勐停车之后,继续前往大垭口的只有五个人。原先我以为都是游客,后来才知道游客只有我一人。汽车调头,沿着老滇缅公路,绕向山后。盘旋十多公里之后,到了大垭口。司机很热心,给我指了指到抗战遗址的小路,还交代了下午去龙陵乘车的地方及时间,然后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