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倒郎咸平的伪命题
参加郎咸平的新闻发布会时,他讲了自己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读博士时一件有意义的小事。郎咸平的博士生导师以教学不循规蹈矩出名。导师给郎咸平和他的同学们上的第一节课是这样的:首先导师发给每人一打厚厚的稿纸,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命题,说:“我们先来个考试,请用你学过的知识求证推导出一个结论。”
能做郎咸平的博士生同学的自然不是等闲之辈,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提笔就写。转眼两个多小时过去了,有人写了十几页,有的人写了几十页,有的同学甚至举手要求增加稿子。郎咸平说他觉得压力很大,因为他根本没见过这样的题目,写的并不像别人那样多。导师在教室里踱着方步,欣赏着学生们的忙碌。
几个小时后,所有的人交了卷,信心十足的等待着老师的评判。结果非常的出人意料,他们写的密密麻麻的稿纸老师连看都没看,就丢在了一旁,然后微笑着说:“你们全都不及格。”大家很好奇的问什么原因。导师告诉他们:“你们做的越多就错的越多,因为命题本身不成立。我只要你们几个字就可以了——这个命题是错误的。”
这是完全美国派的教学风格。郎咸平说这堂没有任何内容的课比其他任何他学到的实质性的知识都让他影响深刻。他的导师用形象生动的一堂课,告诉他的学生们一个真理:“做学问需要怀疑的精神和正确的方向”。
浅薄的我认为生活更是如此。
你的时间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
《蜗居》热播时,一个勤奋踏实的女友来电话无意中说起工作很辛苦,因为北京高昂的房价,工薪阶层的她和丈夫,只能在丈夫单位附近的顺义区卖了房,而她每天要花6个小时去挤拥挤的地铁和公交到大兴区去上班。我听了心里一阵酸楚问她:“你为什么不换工作?”她无奈的回答:“因为经济危机工作不好找,换工作的话压力太大了。我已经在这个单位4年了,一切都已经习惯了。”我想我可以接受每天为我喜欢的工作加6个小时班,但是我不能接受为了上8个小时班而花6个小时在路上。
如果我们来算一笔账的话,你会发现很大的问题。据我了解她所在单位每周上6天班,一周在路上的时间是36个小时。一年52周除掉2、3周的节假日,会有近50个周1800个小时,4年会有7200个小时花在上班的路上。想象一下如果这7200个小时都用在工作上,会做出怎样的成就?而我们4年间上班时有效利用的时间绝对不会超过这个数。一般情况下,一个知名大学本科毕业生,每天勤奋工作14个小时连续4年的话,做不到中层管理也可以是部门经理了。交通和房子问题不说迎刃而解,也至少不会是现在这样的窘迫状况了。用郎咸平导师的观点看的话,换工作和舍不得放弃现在拥有的一切之间是个伪命题,根本不值得纠结。
我所认识的另外一些中、高层管理者恰恰相反,他们乘着经济危机辞掉了工作或请了假,去读了MBA或其他专业领域的课程。大环境不好的话,他们的房贷、车贷压力当然更大了。因为他们卖的是市区的大房子和高级商务车,他们的薪酬也比平时减了更多,但是他们并没有患得患失而感到不安。
多数人认为这正好是个学习的机会,薪酬很高的时候辞职还会觉得可惜,或者工作很忙根本没时间弥补自己的短板。全球金融经济危机也不是一两个人能扭转的,不如就乘这个时机提升下自己的价值,等经济一复苏,他们的身价立即就会倍增。
也许有人会说他们有足够的钱可以接受再教育了,我们普通人却没有。
事实上我所认识的一个目前“钱”途光明的人,十几年前他也是一个北漂,完全通过自己的打拼融入了这个社会。70年出生的他也是从市场销售员做起的,不同的是他攒够房子的首付时没在郊区买房子,而是成为了中国最早的一批MBA,发展了更高一层的人际关系,得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的认可,和他们在一起扭转了思路,因此事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最初在北京的很多年,住的都是租来的或妻子单位的“蜗居”,他的大部分收入都投入到人际交往和事业发展上了。
非典时期北京房价不稳定,大家都持观望态度,他却不惜借债(当然通过读研究生,他已经积累了可以借债的人脉,并依靠自己的口才和能力获得了别人的信任)迅速在离单位很近的三环附近卖了房子。家人说这样压力太大了——因为当时他的偿还能力远没那么强。他回答说:“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在五环外卖房子的话,如果你把上班的路上浪费的时间用在工作中创造价值的话,你会发现这笔账非常值。而且地少人多是不争的事实,三环内的房子只会涨不会跌,它的升值机率和速度会更大。”事实证明他不仅没有被高昂的房贷压垮,而且生活的越来越幸福。
很多时候我们所纠结的问题是个伪问题,换个思路也许会有不同的出路。如果你没有一个“富爸爸”的话,至少你得有创造财富的思路。
当80后、90(00)后都为《蜗居》、《小时代》、《欢乐颂》所表现的生活状态而愤愤不平和抱怨担忧时,很少有人有70后的他的魄力和野心,也很少有人会在温饱刚解决的情况下,辞了得来不易的工作,去提升自己的价值。
他曾经告诫初入职场的我说:“当你认定了自己的方向后,不要浮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结果。最低要求——现在选定的工作3年内不许辞职!”我按照他的思路在起点很高地位很低的生存状况下,默默坚持了多年之后,才发现他当年送我的一句话,比任何成功学大师的成功定理都管用。多年传统媒体记者履历才形成了今天的独立思考习惯和今天厚重的文风。少年时靠笔杆子吃饭可望不可及的心愿,20年后真的实行了——虽然薪水微薄,但是趣味无穷。
他还曾说过:“你身边六个最好朋友的平均地位和水平,就是你的水平和能力的体现。所以工作和学习中有一个好的导师或团队才是决定你生活品质的关键。为了能与他们站在一起,你要做的是努力提升自己,而不是在一群比自己能力低下的人中吹牛,或是为了眼前的利益患得患失。”今天看来也不无道理!
成功的临界点是10000小时
我想大多数人眼里关于“钱途”和“前途”的比较是个伪命题。
如果你能干一行爱一行的话,条条大路通罗马。
如果工作只是你谋生的手段,而你又没有投入足够的激情和才智的话,估计谋生都很困难。
所以当女友提出自己的担忧时,我想给她另一种解释。蜗牛之所以跑的慢是因为它背着重重的壳。而在都市中漂泊的我们不仅没有这个挡风避雨的物质的壳,反倒给自己背上了更大的无形的压力和包袱,所以如果我们跑的比蜗牛还慢,就只好困于“蜗居”之中了。
即使到了今天,房子更是很多人心里永远的痛,但是比起这种所谓的“安全感”来,我更愿意储备看世界的远见,而不是房子的首付。因为文字和旅行是我一生的追求,无关于钱多钱少。业余时间写的旅行家专栏,已经收获了近40万的点击和一群驴友。当年的偶像成了领导或同事,终于从丑小鸭成长为黑天鹅,站在他们面前有了自信和底气。
但是她令我非常尊敬的一点是:80年出身的她义无反顾嫁给了一穷二白的爱人。结婚后两人通过艰苦努力,成为了我的穷朋友中最早拥有了自己房产的人。她即使每天花6个小时在路上,也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她在老公面前总是努力掩饰自己的疲惫,而不想让他担心;也从来没有想过“走捷径”摆脱这种状况。
我想女友的故事就是现实人生的责任和勇气,并不是《蜗居》、《小时代》、《欢乐颂》所能传达出来的。有人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其实这个世界上最真善美的东西,永远存在于现实的人和生活中。
80后、90后(00后)关于“房子比爱情重要”、“先买房子后结婚的”命题其实是个伪命题。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足以成为背叛爱情与信仰的借口。
与其在这里抱怨高房价不如像我一样关掉电视,先从书架上拿本格拉德威尔的《异类》,看看会得到什么启示。
“异类的成功学”中明确指出成功可以用时间来量化,成功的临界点是10000小时——即不管你是作曲家、电脑程序工程师、运动员、作家……要想达到世界水平,练习时间就必须超过10000个小时(一般情况下大概是八到十年时间)。
这是一个底线,或者标配,任何行业任何人都不例外;比尔·盖茨、比尔·乔伊、甲壳虫乐队也不例外。
多数人不能成为成功者,一是因为没有付出太多持续的努力,二是家庭未必能够支付这些练习的费用(或者大部分人先把这笔钱放在了购置不定产业上了)。
如果你认同了他的观点,萌发了进取的决心,就继续升入一下再找本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来学习一下如何正确的管理你的时间。即使是深奥晦涩也硬着头皮读下去,因为它没有小说和电视剧有意思,但绝对更有价值。
如果你把这10000小时用在了上下班的路上、看韩剧肥皂剧上、沉迷于网络游戏上,估计你要想摆脱蜗居的状况就只好走“捷径了”——当然你最好先权衡一下得失的利弊。
“心智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命运,命运决定未来。”思想开放、步伐稳健是70后成功的个人因素;改革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机遇是他们成功的外在条件。而80后、90后(00后)面对的是已成定式的社会制度和思维模式(艰难的就业环境甚至不平等的晋升机遇)。
人们习惯于用30而立、车子、房子、票子,作为标准来衡量你是否成功,如果你陷入这种浮躁的功利的评判中的话,估计就很难有大的作为。
80后(90后)的“年轻人”(当然他们中大部分人的年龄已不再年轻了,有些人已经开始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首先需要有勇气扛起外部社会带给你的压力,克服浮躁心态,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观点来回击那些嘲笑你的人,并时时告诫自己要有耐力和信心来争取和等待自己的成功。当然现在也许不需要这么长时间只需要十年或五年了。
2019年又一个经济萧条期?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重新发布此文,与君共勉。这个初暖还寒的春天,希望给在找方向或者找工作的你一些思考和启发。你要对抗的不是上司和公司,而是自己和时代!
著名作家龙应台在给儿子安德烈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所以这1万小时花在哪里才是关键。
何必焦虑,何必妄自菲薄?终其一生来看,我们的幸福是所有选择的总和,更无需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