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要造机器人了!
近日,听财网小编获悉,娃哈哈商业股份有限公司于3月27日注册成立了浙江娃哈哈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注册资本4000万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智能机器人、机器设备及零部件的研发、制造、销售……公司第一大股东为娃哈哈商业,占股65%。企查查信息显示,宗庆后为该公司法定代表人以及最终受益人,并出任董事长一职,持股比例52.15%。
实际上,娃哈哈已经不是第一次涉足机器人领域了,娃哈哈官网显示,公司先后成立精密机械公司、机电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并承接了工信部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计划等多项国家、省、市重大科研项目;2011年,娃哈哈承担了工信部“十二五”科技专项课题的研究;2015年,完成串联机器人、并联机器人等研发,用于饮料生产线上产品装箱、生产物料投放等领域。
此前,还有消息称,娃哈哈与以色列一家大学合作,设立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科研中心,中国科学院也将加入研究项目。
不难看出,娃哈哈对于机器人的态度是非常认真的,甚至有将其作为未来重点业务的打算。但一个做食品、饮料的巨头为何会转向风马牛不相及的机器人领域呢?
“娃哈哈做机器人,主要基于两大判断:一是体力劳动已经无人愿意做;二是危险、危害健康的工作不应该由人力来做。”宗庆后在2017年年初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我们开发了装炸弹的机器人,装铅锌电视的机器人,因为铅锌损害肺功能。”
当然,宗庆后的观点只是其进入机器人行业的一个因素,机器人行业的广阔前景则是其大力开拓的另一要素。
近期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8年)》表明,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在2018年超298.2亿美元,其中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超87.4亿美元。中国市场在2013-2018年机器人产业平均年增长速度为29.7%。
而且,根据2018年的IFR报告,韩国的机器人密度为710,新加坡658,德国322,日本308,美国200,而在中国仅为97(全球平均值为85)。因此,中国理论上的机器人市场规模应比目前大7倍以上,也就是接近612亿美元(4110亿元人民币),发展潜力巨大。
另一个现实的因素是,娃哈哈急需一个强劲的业务增长点,来支撑其不甚乐观的销售业绩。
数据显示,2013年-2017年,娃哈哈的营收分别为782.8亿元、720亿元、494亿元、529亿元和464.38亿元。另有欧睿咨询数据显示,在2014年-2016年期间,娃哈哈明星产品营养快线的销售额分别为153.6亿元、115.4亿元和84.2亿元。也就是说,不只是娃哈哈整体业绩呈现下滑趋势,其主打产品营养快线也颓势尽显。
为了挽救娃哈哈不断萎靡的业绩,从2009年开始,娃哈哈成就开启了多元化发展战略,曾推出“爱迪生”品牌奶粉;开设娃欧商场,定位于满足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趋势;还曾先后试水过童装、白酒、保健品等领域,但却都不尽如人意。
娃哈哈的初衷是以娃哈哈的高知名度,迅速将新业务带入增长正规,但事与愿违,娃哈哈的品牌效应并没有想象中的成功,一系列的失败反而反噬了娃哈哈的品牌。
这一次的娃哈哈跨界之旅能够成功吗?业界的普遍反应是其有些冒险,不确定因素过多。
但宗庆后却并非毫无把握,早在正式转型之前,娃哈哈已经组成娃哈哈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娃哈哈机电研究院、工程部,研发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注塑、吹塑模具、饮料包装制造单机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工业机器人,其产品不仅服务娃哈哈内部的80余家分公司,还销售到东南亚、缅甸等地。
最终结果将会如何?只要宗庆后不再一意孤行,将智能机器人业务交给“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那么,这个项目还是有一定的成功概率。
注:图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