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经济学(四):需求理论


 马歇尔经济学(四):需求理论

2019-5-28

马歇尔是现代经济学体系的重要构建者。在综合古典经济学与边际主义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马歇尔构建出历史上第一个微观经济学体系。即使时间过去了100多年,现代微观经济学体系的基本框架仍然来自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马歇尔之后微观经济学在很多领域的重大发展,往往也是以马歇尔经济学为背景和基础的,因而可以视为是对马歇尔经济学的发展。在经济学发展历程中,综合与创新一样是推动理论发展的重要力量。但马歇尔却不是一个简单的综合者。就经济理论的深化研究及经济学分析工具的创造性而言,他还是一个重要的创新者。马歇尔提出的很多重要概念,至今还是经济学分析的重要工具。

 

一、边际效用原理

马歇尔经济学的核心是需求和供给决定均衡价格的理论。他的分析从需求理论开始,而需求理论又以效用论为基础,效用被理解为欲望的满足,于是欲望成为整个分析的出发点。欲望是人们生理上或者心理上因为缺乏而要求得到满足的愿望。在经济学的意义上,欲望没有伦理的性质,也不是漫无边际的愿望。它特指通过付出劳动或者费用能够得到满足的那一部分愿望。欲望是用效用,也就是商品能够给人们带来的愉快或者其他利益来衡量的。一种物品给人们带来的满足越大,人们对这一物品的需求就越大。因此,欲望、效用和需求成为紧密联系的概念,共同成为马歇尔经济学的基础。

马歇尔认为,尽管人类的欲望总体上多种多样,而且永不满足,但就某种特定的欲望而言,却是有限度的。欲望是会饱和的,效用因此是递减的。“一物对任何人的全部效用(即此物给他的全部愉快或其他利益),每随着他对此物所有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及所有量的增加那样快。如果他对此物的所有量是以同一的比率增加,则由此而得的利益是以递减的比率增加。换句话说,一个人从一物的所有量有了一定的增加而得到的那部分新增加的利益,每随着他已有的数量的增加而递减。”[1]马歇尔的这一认识,在戈森那里有过清楚的阐释。效用与欲望强度成正比,与欲望满足程度成反比,这就是所谓的“戈森第一定律”。

马歇尔接受边际学派关于效用可以用基数度量及效用具有可比性的观点,但他的认识与前人还是有所区别。奥地利学派把主观边际效用直接与主观估计的市场价格联系起来,但没有意识到效用可衡量的观点存在问题。杰文斯意识到效用不可度量的问题,他把“最后的效用”与交换价值等同起来,试图避开这一难题。马歇尔认为,人们不能直接比较两个人从消费某一商品中得到的效用,也不能比较一个人在不同时间或环境下消费同一种商品得到的效用。但是,如果观察到一个人花同样的金钱购买两种食品时犹豫不决,就可以断定这两种商品给他带来的效用是均等的。这样,效用虽然不能直接衡量,但能通过人们为满足欲望而愿意支付的货币来间接加以衡量。

马歇尔再次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益效用是不变的。对不同收入的人来说,货币的边际效用确实不等,而且即使是同一个人,因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从同一货币中得到的边际效用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如果涉及到许多人,那么,各人的独特性会相互抵消,趋于均衡。马歇尔认为,可以取一个平均数作为代表性的个人,这样一来,货币就成为衡量他们获得满足或避免损失的一种很好的工具。

 

二,需求表和需求规律

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基础,马歇尔展开了对需求的分析。马歇尔首先分析了个别消费者的需求,提出了需求价格的概念。它是消费者在货币购买力和拥有的货币量一定时,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愿支付的最高价格,它由这一定数量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由于商品的边际效用随商品数量增加而降低,所以,“一个人所拥有的一物的数量越大,假定其他情况不变(就是货币购买力和在他支配下的货币数量不变),则他对此物稍多一点所愿付的价格就越小;换句话说,他对此物的边际需求价格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需求价格递减规律,它反映需求价格对商品数量的依存关系。

描述需求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表格叫个人需求表,表达这种关系的曲线叫作个人需求曲线。将个人需求表或个人需求曲线进行加总,可得到市场需求表或市场需求曲线。马歇尔表示:“需求的数量随着价格的下跌而增大,随着价格的上涨而减少。”这表明市场需求是价格的递减函数。

马歇尔认为,需求受货币拥有量的支配,当一个人的货币拥有量增加时,由于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了,所以他所愿意支付的需求价格就随之增加,即他对既定市场价格下的商品的需求会增加。当市场上的大多数人都增加了货币拥有量时,市场需求曲线就会右移。

根据需求表和需求曲线,马歇尔总结出一般的需求规律:“要出售的数量越大,为了找到购买者,这个数量的售价就必然越小;或者,换句话说,需要的数量随着价格的下跌而增大,随着价格的上涨而减少。”[2]马歇尔在讨论需求规律的过程中,通过假设货币购买力不变而有选择地忽略了某些因素。当商品价格下降时,将会产生两种效应使购买量增加。马歇尔实际上集中分析的是替代效应或相对价格效应。但是当商品价格下降时,还会产生收入效应,即消费者实际购买力增加而增加购买。在后来的经济思想发展中,对这种两种效应进行了明确的区分。

马歇尔对价格与数量关系在坐标系中的处理,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一种惯例。在瓦尔拉斯那里,价格是自变量,而数量是因变量。需求显示的是个人在不同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的数量,而供给显示的是销售者在不同价格水平上愿意出售的数量。即Q=f(p)。在马歇尔的分析习惯中,数量是自变量,而价格成为因变量。即P=f(q)。数学上的惯例是将因变量放在纵轴上,将自变量放在横轴上。现代经济学在将价格看做是自变量方面遵循了瓦尔拉斯,在将价格置于坐标系纵轴方面遵循了马歇尔。马歇尔的处理方式可能受到德国经济学家冯·曼戈尔特(18241868)的影响,在其《国民经济学》中,曼戈尔特对需求函数进行了图表处理,价格作为纵坐标,数量作为横坐标。[3]

 

三,需求弹性

“弹性”的思想在英国晚期重商主义者托马斯·孟(1571-1641)的《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中有过表达。他发现,相同的价格上升或者下降,对于不同商品而言,其销售量减少或增加的幅度是不一样的。故此,在贸易中可以为不同商品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马歇尔关于“弹性”的思想更可能直接受到约翰·穆勒(1806-1873)的影响。穆勒在研究国际贸易的时候曾经深入讨论过需求量变化对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度的问题。

马歇尔用需求弹性来表示需求量对市场价格变动作出反映的敏感程度。需求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表明弹性的程度,叫做弹性系数。

e=-(dx/x)/(dy/y)

e小于1时,叫做缺乏弹性,表明需求量变化小于价格变化;当e等于1时,叫单位需求弹性,表明需求量变化等于价格变化;当e大于1时,叫做富有弹性,表明需求量变化大于价格变化。

马歇尔进一步列举了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主要有:(1)消费品的性质,一般来说,用途单一的绝对必需品(如食盐)的弹性很小,而用途多的商品(如水)往往弹性很大;(2)价格水平,同一种商品在不同价格水平上有不同的弹性,随着价格的降低,需求弹性逐步下降;(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工人、中等阶级以及富人,对同一种商品的需求弹性往往是不一样的。

需求弹性的初步概念在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已经出现。但马歇尔是独立发现这一概念的。“弹性”后来成为马歇尔体系中最有活力的一个概念,由此引出的各种各样的弹性,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有力工具。

 

四,消费者选择原则

在消费者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这是需求理论或者消费者行为理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此问题,屠能、戈森、门格尔、杰文斯和瓦尔拉斯都做过研究。马歇尔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明确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消费者实现收入既定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如果消费者手中的某物品具有几种不同的用途,他应当将其数量分配得使每个用途上的边际效用都相等。这就是边际相等原则,也就是“戈森第二定律”。

第二,一定量货币用于购买几种消费品时,必须使买进的消费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它们的价格之比,即让每单位货币购买到的边际效用相等。这就是消费者均衡条件。即MUA/PA=MUB/PB=MUN/PN=MUM

第三,同一物品在现在的需求与未来的需求之间的配置必须趋于获得同样的边际效用。由于物品的未来价值低于现时价值,因此,应采用“折扣”形式将未来价值转换为现时价值,使得它在现在用途与未来用途上的数量配置都能得到相同的边际效用。

经马歇尔深化发展的这些原则,成为后来微观经济学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基本内容。

 

五,消费者剩余

在边际效用及需求规律的基础上,马歇尔研究了消费者剩余问题。在马歇尔之前,有比较明确的“消费者剩余”思想的,是法国工程师,经济学家杜普伊特(1804-1866)。杜普伊特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写过一系列关于公共工程可行性研究的论文,其中应用到边际分析,涉及到边际效用价值论。他讨论到伴随着竞争,供给的增加和价格的下降,消费者从交换中得到的福利相应增加,这就是后来马歇尔所说的“消费者剩余”的意思。杜普伊特也是应用需求曲线得出这一认识的。马歇尔最初是用“消费者租金”来表达这个意思的,后来才慢慢稳定到“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对商品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对商品边际效用的评价。在商品数量较少的情况下,针对较高的边际效用,消费者的评价较高,愿意支付较高价格。随着商品增加,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下降。对于一定数量的商品,消费者所支付的是由边际商品的效用决定的价格。也就是说,消费者在购买一定量商品时,支出的总费用等于价格与商品量的乘积。这个价格等于商品的边际单位的效用。对消费者来说,边际单位之前的各单位的效用要高于边际单位的效用,所以他对边际单位之前的各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也高于边际单位的价格。这样,为得到一定数量的商品,消费者所支出的总费用就低于他愿意支出的最高费用。二者之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马歇尔将消费者剩余定义为:“他宁愿付出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的部分,是这种剩余满足的经济衡量。这个部分可称为消费者剩余。”它表明消费者在购买中得到的额外利益,也就是一种心理上的“受惠”。

马歇尔力图通过消费者剩余来证明,在自由竞争条件下,资源的配置将更有效率,商品价格将更加低廉,人们从竞争中得到的利益即消费者剩余将会更多。完全竞争能够实现边际成本定价从而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但完全竞争在现实中却很难实现。在垄断或者寡头垄断格局下,资源自由流动受到限制,最佳配置将无法实现,消费者剩余将受到损害。在市场自发作用影响效率改进时,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马歇尔之后,庇古继承和发展了消费者剩余学说,并将其作为社会福利评价的重要指标,创立了福利经济学。

 

需求理论是马歇尔构建综合体系尤其是建立均衡价格理论的重要基础。马歇尔的需求理论,在接受边际学派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同边际学派相比,至少他的阐述是更加清楚,分析更加明了了。这是马歇尔的理论取得持久历史影响的原因之一。同时,马歇尔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消费者剩余”概念,为经济学“工具箱”增添了一件有效的工具。

 



[1]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P112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P114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P119

[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P112

[3]彼得·格罗尼维根:《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P43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P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