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临终现前愿
【原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1],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则非正觉。’
【章旨】
发菩提心,向自性道。妄想断时,即得往生。
【译文】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发心求道,勤修功德,至诚发愿,欲生我国,此人临命终时,我与圣众,现在其前。若不如是,则非正觉。’
【释义】
一句佛号,要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妄念若起,亦不理睬,只管一心念去。如是而念,是名执持名号。口念弥陀,心想他事,或跟着妄念跑,此是念他事,此是念妄想,不是念弥陀。持名念佛,心念耳闻,一心专注,借此方便,隔断妄心,借此方便,自净其意,是名修诸功德。持名念佛,不为别事,只为往生极乐国土,是名至心发愿。
一声一声阿弥陀,声声返闻闻自性。若能如是而念,或许一日,或许二日,或许三日,或许四日,或许五日,或许六日,或许七日,功至极处,豁然之间,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光皎皎,赤裸裸,一丝不挂。这个情景,便是禅宗所说的根尘脱落,便是净宗所说的临命终时。临命终时,佛与大众,现其人前。这里所说的“佛”,不是相好庄严的宗教偶像,而是无形无相、遍含万相的法身弥陀,亦名自性弥陀。这里所说的“大众”,也不是许许多多的宗教偶像,而是法身弥陀的无量现相,亦名自性弥陀的无量现相。法身弥陀与法身妙相,当下现前,是名佛与大众,现其人前。此时,若人认出了这个广大无边的法身弥陀,若人认出了这个不生不灭的自性弥陀,是名见佛,亦名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极乐净土。
“至心发愿,欲生我国”,这个“我国”,不是“他国”,而是自性佛国,而是自性净土。
法藏比丘,即是学人的因地,即是学人的始觉。阿弥陀佛,即是学人的果地,即是学人的本觉。若人迷时,以偏位作自己,假名为法藏。若人悟时,遍境无他人,全体是自己,称名阿弥陀。法藏与弥陀,皆非他人,皆是诸人自己。
自己又是谁?哪个又是我?释迦佛指示大家:“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傅大士指示大家:“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相主,不逐四时凋。”[2]也就是说,唯有这个独尊的我,才是“本真的自己”。唯有这个无形无相、能为万相主的我,才是“本真的自己”。还识得这个“我”么?若也识得,即名不颠倒,即得生我国。我国,即是诸人当下的广大无边的自性净土。
舍己逐他,愿生他国。如此外求,则我见未亡,人见犹在。落在“人我相对”,落在“人我二元”,则不得往生。
往生净土,不是往生他国,而是回归自性。若是往生他国,是名串门,不名回家。串门者,客居他乡,轮回六道。回家者,登堂入室,当家作主。
“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此乃精进用功,一心回向。一心回向,回向何处?回向彼佛国土。彼佛国土,莫向外求。彼佛国土,只是诸人当下的广大无边的唯心净土。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3]。
问:如何是“临寿终时”?
答曰:临寿终时,不是气断命绝时,而是根尘脱落时,而是轮回终止时。持名念佛,功至极处,豁然之间,光皎皎,赤裸裸,一丝不挂。这时,常寂心光,应现万相。这种状态,便是“临寿终时”。
不可把“临寿终时”当作“气断命绝时”时。若把“临寿终时”当作“气断命绝时”时,那就是把四大色身当作我。把四大色身当作我,此是外道见解。外道见解,不得解脱。
问:如何是佛与大众、现其人前?
答曰:这个“佛”,不是他人,而是法身之我,而是自性之我。这个“大众”,不是他人,而是妙用之众,而是妙相之众。佛与大众不二,心与万相一体。一体如如的自心实相,当下现前,是名佛与大众,现其人前。
若复有人,见到一尊佛,带领着大众,现在目前。切莫认他,此是业识变现,是生灭法。若认可他,即入邪道。于此当下,当提醒自己,我自性之中,本无此等幻事,一切幻相,皆是心相,除此心外,更无别相。若不着相,魔境自消。魔境消时,寂灭现前。这时,当反观自见,哪是这个了了常明、一尘不染的本来面目?哪是这个圆觉十方、遍含万相的自性妙体?若能一见见得,即名心不颠倒。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所谓往生,不是从物理空间的这里,跑到物理空间的那里,而是翻身踏碎娑婆界,即此当下是净土。所谓翻身,也不是翻这个四大色身,而是把这个“颠倒”翻过来,也就是不再颠倒。
空明朗净的空性现前,应缘无住的妙用现前,即是佛与大众现在其前。诸人还识得这尊佛么?若也不识,口念弥陀,也是喊他。若也识得,鸡鸣犬吠,也是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