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欲生果遂愿
【原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1],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章旨】
持佛名号,反观自见。如是而行,必定往生。
【译文】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培植德本,至心回向,愿生我国。是诸众生,皆得往生。若不如是,则非正觉。’
【释义】
问:如何是“闻我名号,系念我国”?
答曰:“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即是借着“闻我名号”的功德,思念我国,回归我国。
问:如何是“我国”?
答曰:既然是“我国”,那就不是“他国”。“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是净土宗祖师反复强调的,这是净土宗经典的核心宗旨。既然是“自性弥陀”,那么,“我国”的“我”,就不是“他”,而是“广大无边、清净无染的自性”,而是圆照十方、遍含万相的自心。此心此性,以人作喻,假名无量寿,亦名阿弥陀。此心此性,以国作喻,假名极乐国土,亦名净土世界。此心此性,不是他人,只是诸人“本真的自己”。
我国,即是清净无染、广大无边的自性之国。回归自性,即是往生我国。离此自性,向外求生,即是心外求法的外道。
“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就是借着“闻我名号”的功德,回向我国,回向清净无染、广大无边的自性之国。“系念我国”,就是意向自性,就是回向自性。心外无法,性外无他,自性之外,岂有他国?十方世界,恒沙诸佛,尽在诸人一心之中。总之,我者,自性之我也。国者,自性之国也。
莲池大师云:“终日念佛,终日念心。”[2]又云:“佛即自己,以自心念自己,乌得为外求也。”[3]
可见,“持名念佛”的“念”,不是“呼喊”,而是“思念”,而是“回归”。“持名念佛”的“佛”,不是“他人”,而是“自己”,而是“自性”。可惜,今日持名念佛的人,多是呼喊他人,而不是唤醒自己,而不是回归“本真的自己”。犹如流浪在外的人,忽有因缘,他“思念自己的家”。他“思念自己的家”,是他向往自己的家,是他回向自己的家,而不是“呼喊自己的家”。就像实相念佛,是运用观佛实相的方法,隔断妄想,回归自性。就像观相念佛,是运用观相的方法,隔断妄想,回归自性。同样,持名念佛,是运用持名的方法,隔断妄想,回归自性。总之,“念佛”不是“喊他”,而是思念“本真的自己”,而是回归“本真的自己”。
问:如何是往生?
答曰:佛教所说的往生,不是“这里死去,那里出生”。若是“这里死去,那里出生”,那么,这个“出生”,必定“死去”。何以故?若生必定死,无生则无死。佛教所说的无生,就是无生无死,或曰不生不灭。这个不生不灭的,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的自性弥陀。
佛教所说的往生,不是“这里死去,那里出生”,而是豁然之间,识得了这个自性弥陀,融入了这个自性弥陀。
净土宗所说的无量寿佛,或曰阿弥陀佛,这不是他人,而是诸人“本真的自己”。无量寿佛,或曰阿弥陀佛,这不是法藏比丘修成的,而是法藏比丘觉悟的,而是法藏比丘契入的。
问:如何是“植众德本,至心回向”?
答曰:所谓“植众德本,至心回向”,即是不着诸相,但求根源。所谓众德,即妙相也,妙用也。所谓众德本,即百千妙用之根本也,无量庄严之大体也。众德为末,一心为本。得一心则得天下,得根本则具万法。
我们学佛,应当发愿,一心专念,返本还源,此谓“植众德本”。如是修行,如是回向,即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