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一生补处愿
【原文】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1]。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章旨】
回归自性,得不退转。若不如是,则非正觉。
【译文】
‘我作佛时,他方世界,一切菩萨,往生我国,皆得满愿,一生补处。除非随其本愿,神通变化,为众生故,乘大誓愿,积累功德,度脱一切,随缘应化,修菩萨行,遍供十方诸佛,开化恒沙众生,立于无上道,超出世间有,修习普贤行。若不如是,则非正觉。’
【释义】
问:如何是“他方佛土,诸菩萨众”?
答曰:他方佛土,并不是“我国”之外的另一个佛世界。何以故?十方世界,微尘佛土,不在心外。莲池大师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安有佛土而不在吾心者哉?当知净土惟心,心外无土。如大海之现群沤,无一沤能外海也。”[2]蕅益大师云:“十方虚空,剎尘差别,皆吾心所现之相分耳。”[3]
世人看到“他方佛土”这四个字,便会认为,“他方佛土”即是“我国”之外的其他佛土。他们以为,在无有际的物理虚空中,充满着许多的佛世界。每个佛世界,各有特定的领域,各有特定的教主,各有特定的国民,就像我们的这个地球世界。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我国”即是我心,“他方佛土”即是我心中的无量万相。岂不知,“他方佛土”,皆是“我国”中的“影相”。
体上而言,假名我国。相上立意,假名他方。“我国”是个比喻,比喻我心。“他方佛土,诸菩萨众”,也是个比喻,比喻我妙明真心中的无量万相。蕅益大师云:“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4]又云:“须知一切了义大乘,诸祖公案,皆我现前一念脚注。说来说去,总不离我一心。我今此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若不能当下反观,则灵知灵觉之性,恒被一切法所区局,纵慧成四辩,定入四空,依旧迷己为物,认物为己。”[5]
诸人的这个广大无边的妙明真心,假名为“我国”。这个妙明真心中的无量万相,假名为“他方佛土”。无量万相连带着的种种习气,假名为“他方佛土,诸菩萨众”。
问:如何是“诸菩萨众,来生我国”?
答曰:“诸菩萨众,来生我国”,即诸菩萨众,回归自性。此菩萨回归自性,即是此菩萨来生我国。彼菩萨回归自性,即是彼菩萨来生我国。乃至无量菩萨回归自性,即是无量菩萨来生我国。所谓我国,不是我的一个空间领域,而是体相一如、广大圆满的自性之国。所谓来生我国,即是回归自性,亦名往生净土。
莫把法藏比丘当作他,法藏比丘只是诸人的始觉。莫把无量寿佛当作他,无量寿佛只是诸人的本觉。始觉归于本觉,是名法藏比丘成佛。
莫把法藏比丘当作他,莫把无量寿佛当作他。若把法藏比丘当作他,若把无量寿佛当作他,那么,“诸菩萨众,来生我国”,这对于“诸菩萨众”来说,那就成了“去往他国”。经文分明道“来生我国”,不言“去往他国”。若是“诸菩萨众,去往他国”,那么,菩萨的修行,那就成了前往他方去串门,那就成了向外求他,客居他乡。菩萨的修行是返回自家,而不是去往他家。
若人修行,不是“来生我国”,而是“去往他国”,不是“回归自性”,而是向外求他,那就着了我相、人相。着了我相、人相,即不名菩萨。
总之,“我国”,即是自性之国。“来生我国”,即是回归自性。回归自性,安住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如此而行,则一切习气自然解脱,一切菩萨究竟成佛。除其本愿,长住世间,度化有缘。如是之德,实是如来身,化现普贤行。若不如是,则非正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