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那罗延身愿
【原文】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1]者,不取正觉。’
【章旨】
自性作身,寿量无涯。若不如是,则非正觉。
【译文】
‘我作佛时,国中菩萨,皆得金刚不坏之身。若不如是,则非正觉。’
【释义】
金刚,是个比喻,比喻法身不坏。那罗延,印度神话中的大力神。佛教借用“大力神”这个概念,比喻法身的力大无比。“金刚那罗延身”,就是不生不灭的自性法身。
自性法身,不生不灭,不成不坏。回归自性法身的人,以自性法身为自身,假名得到了金刚那罗延身。假名得到,实未曾得。何以故?自性法身,本来如是,不是修炼而成的,不属功夫而得的,而是人人本有的。得到了金刚那罗延身,得到了自性法身,只是从自己这里找回了这个“本有”。就像我们身上有个无价宝,我们自己却不知道,于是,到处流浪,向外乞讨。忽遇智者,智者问云:“你有无价宝,为何做乞丐?”乞丐说:“哪是我的无价宝?”智者便指示乞丐。乞丐当下找到了这个无价宝。此宝不从人得,只从自己这里发现。此宝即是人人本有的妙明真心,亦名自性法身,经云“金刚那罗延身”。
自性法身,人人本有,不是向外求来的。若人向外寻求,恰似“演若达多失却头”,穷劫尽形而不可得。若欲找到自性法身,只须息下狂心,反观体认,若能把他认了出来,方知自性法身不在别处,只是自家的妙明真心。这个妙明真心,虽然眼不能见他,耳不能闻他,然而,他却是一个真实的存在。若无此心,则不能见闻觉知。若无此心,则不能思虑筹划。若无此心,则不能送往迎来。若无此心,则不能发明创造。诸人的此心,是诸人的一切作用的主人。诸人的此心,是诸人的一切现相的主人。若欲证得此“心”,若欲证得此“身”,只须息下狂心,返观体认。
慧海参谒马祖。马祖问他:“从何处来?”慧海答道:“赵州大云寺来。”马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慧海曰:“来求佛法。”马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亦无,求什么佛法?”慧海遂礼拜,问曰:“阿哪个是慧海自家宝藏?”马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于此当下,慧海自识本心,不由自觉,踊跃礼谢,事师六载。[2]
一切现相,悉皆生灭。若取某相当作自身,那么,无论此相寿命多久,终归还是破灭。自性法身,不生不灭。自性法身,不成不坏。回归了自性法身的人,或曰往生了自性法身的人,以自性作自身,是名得金刚那罗延身。得金刚那罗延身,即是得自性法身。若不得自性法身,则非正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