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从简单到复杂的货位系统演变


 几种从简单到复杂的货位系统演变

货位系统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而且也不是电子商务中才有的。大家去超市时分可以留意一下,大部分的产品,它的摆放位置是基本固定的,这同样是货位的概念。理论上,货位系统是WMS中最为基础的部分,货位系统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WMS系统的表现,特别是与库存转移相关的操作(包括上架、检货、理货、清点等,这理论上包括了库房中的大部分操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B2C企业最初运用货位系统的原因都很相似:即公司运营范围的扩展,导致库房所需求管理的SKU数量越来越多,单靠人脑无法全部记忆过来,而采用分区存放的效率也较为低下,因此需求用电脑系统作管理,需求运用某种产品时分,依据库存记载去查找。这关于B2C企业是极为必要的,国内排名前10的几家公司,其管理的SKU数量普通都会超越10万种,这样大的数量,只能依托电脑系统管理。

 货位系统的也是随着B2C行业的逐步展开,随着业务的需求,一步步地从简单到复杂这么走过来的。下面几种从简单到复杂的货位系统。

 需求说明的是,这几种货位系统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一个一个演进过来,演进的缘由么,是由于业务的展开,整体控制的逐渐精细化。

 1. 基础版:

没有货位系统的情况下,库房管理大量SKU所遇到最大的问题是:找不到所需求的SKU在哪里,由于库房太大,东西太多,人脑的记忆力是有限的,无法对付大范围的货位信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为简单的处置方法如下:

A. 首先,将库房分红多块区域,分别命名为Location 1Location 2……

B. 其次,把某个SKU某个区域中,再将这一信息记下来,构成一张表格如下,这一表格中,SKULocation对应的关系。

SKU Location

SKU 1 Location 1

 SKU 2 Location 2

 …… ……

 C. 每次在往库房中放产品时,先查一下这张表,看哪些产品是有记了,就放到记录中的Location些产品还没有记,就先放下来,再把Location加到表格中去。

 只需按照这一流程,及时维护该表格,一切的SKU的货位信息就在表格中就会都有记,需用某一SKU时,直接查找表格即可,这样就解决了的问题。

2. 进阶版A

基础版货位系统在运用中发现了这一架构的最明显问题:可管理SKU数量有上限。

举个例子,1万平米的库房,除了大约4000平米用于收、发货操作以外,大约有6000平米可以用于存储。存储区域中,通道占了至少60%的面积,实打实的仓储面积,只需2400平米。假定货架有4层,每层高40cm,理论运用存储面积是9600平米。设每个Location60cm*60cm,即0.36平米,可运用的总Location2.67万种(以上的计算是理想情况,每个Location存储容积仅为0.6*0.6*0.4=0.144立方米)。若再思考到产品中存在部分的畅销品,库存量较大,一个普通的Location常放下,需占用更多的空间。理论上,能够运用的Location只需2万种左右。假设SKU中有大体积的货品,例如冰箱、洗衣机等,数量就更少了。

 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很简单,改动表格中逐一对应的关系,为多对一的关系,即在同一个Location多个SKU,如下,Location 1中同时有SKU 1SKU 2两种产品。

 之所以可以这样操作,是由电子商务的长尾理论所决定的。越靠近长尾的末端,产品的销售量就越小,所需求贮藏的库存量就越少。只需一、两件货的产品,假设在外型上可以很容易地域分开,完好能够放在同一个货位中。这样就完成了可管理SKU数量的增长,运用这样的方法,可管理的SKU数量普通可以增加2倍以上,根据不同的业务情况会有所变化。

SKU Location

 SKU 1 Location 1

SKU 2 Location 2

SKU 3 Location 1

…… ……

 3. 进阶版B

进阶版A能够大大提升库房管理SKU的数量,但是同样存在着问题:大量备货后的实物管理。

遭到存放用具(包括货架、托盘等)的限制,库房中的区域大小是大致固定的,某一个Location不会超越1个托盘的大小。但是库房所管理实物的数量是不肯定的,某些特殊促销的SKU,会在事前大量备货,一个Location法容纳。这是进阶版B的最大问题。

 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在进阶版A中,货位的表格是多对一关系,即一个SKU只能放在一个Location一个Location存放多个SKU,假设将这一关系作进一步的放松,构成多对多的关系,即一个SKU能放在多个Location一个Location以存放多个SKU,则处置了大量备货的实物管理问题,表格示例如下:

 SKU Location

 SKU 1 Location 1

SKU 1 Location 2

 SKU 2 Location 2

 SKU 3 Location 3

…… ……

 4. 阶段性的分析:

以上的三种货位系统理论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而进阶版B,则是往常国内的大部分B2C企业所运用货位系统的基础原型。

 这一系统有着很明显的优点:

 A. 系统架构相对简单:

 这种货位系统只需求单独维护一张表格,表格中的数据项仅有两个,一切操作都只针对表格的信息行作处置,非常简单。

B. 上架操作相对简单:

上架操作时,先查询能否原来曾经存在货位,若曾经有货位,则放到已有货位上,若没有,则新建货位。若原有货位上无法放下产品,则直接再找一个能放下的货位,将对应关系添加到表格中去。

 C. 成本低:

 一切的操作(包括上架、检货、移货)都可以在电脑上完成,不需采购特地的设备,成本很低。

 但是不可避免地, 这一系统也有着非常大的缺陷:

A. 货位信息冗余不可避免:

这一点很好理解,例如Location N上面放了SKU N,后来在逐次出货的过程中,SKU N被一个个地检走了,最后Location N上面并没有SKU N了,但系统上仍然显现着SKU NLocation N上有货。这样的货位信息就是冗余信息,而且在日常的运营中根本无法避免。

B. 检货效率受到影响:

在一个SKU存在于多个Location货人员需求自行判别到哪一个Location。若呈现前一个货位信息冗余的问题,则有可能会让检货人员空跑一趟,这对检货效率的影响非常大。

 C. 清点困难:

 库房清点时,一个SKU在多个货位,清点时分需求跑来跑去,非常省事,且容易出错。

 D. 检货途径的低效:

 在范围化的B2C企业中,检货是批量操作中止的,每一次检货会同时检出数十个订单,然后再分检。这也就意味着,检货员一次检货需求检出上百个SKU,这些SKU可能分布在库房的各个角落中,需求事前规划一条最优途径,以进步检货效率。但是在一个SKU存在多个Location下,检货人员有可能需全面一切的Location完成检货的任务,效率遭到影响。

 E. 检货出错率高:

基于该货位系统的检货过程完好是人工操作的,无系统检验,出错率较高。例如,在同一货位上,若摆放了类似的两个SKU,检货人员不留神就会检错。再例如,以批量检货时,检货员若漏检了某个SKU,则必需求等到分检时才够发现错误。

 以上是一些主要问题,次要的不作过多描画。国内运用这一系统的公司,大多采用如下的方法来降低该库存系统的影响。

A. 清算冗余信息:

定期对一切存在两个以上货位的SKU作核实,删除冗余的无用信息。

B. 理货:

 对货架上的产品作整理,例如将本段时间的热销品挪到货位体积较大的区域;将销售比较慢的产品挪到货位体积较小的区域,或者和别的产品放到同一个区域;或者是将分散在多个货位的同一个产品并到一同……

 理货的操作是使得库存愈加有序,提高检货的效率。

C. 日常运营管理:

A). 当某一产品的货位曾经存在,并且货位上有库存时,尽量不新增货位;

B). 原有货位无法放在一起库存时,可以找一个较大的货位,将库存都放在其中,并删除原有货位;

 C). 类似的产品不放在同一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