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30):大理·福和园不见了
2019-8-15
今天的计划是从中和寺上山,向南走玉带路,从感通寺下山。上次走玉带路,是从天龙八部影视城上去,往北走中和寺,经桃溪,过云游坊,从三塔附近下山。听说南边一段风景更好一些。
七点出门,去福和园吃早点。我第一次到福和园吃清汤蹄花拌饵丝,是十好几年前的事情了。那一次因为住在福和园附近,才发现这家很不起眼的小店。后来,看央视“舌尖上的中国”讲大理美食时,介绍到这家。之后又在其他旅游及美食频道上,多次看到对福和园的介绍。
饵丝的吃法,通常是加趴肉。福和园的清汤蹄花饵丝,是一种更加奢侈的吃法。那蹄花是经过一夜熬煮了的,肉已经像水豆腐一样烂,蹄筋也趴呼呼的;看起来是油腻腻的,其实是肥而不腻,滑爽可口。第一次吃过,以后每次去大理,早点都在他们家吃清汤蹄花饵丝。我还带到大理玩的阿桂和老杨去吃过。
从南到北走过步行街,右拐几步,一道影壁的一侧,应该就是福和园了的。因为地处偏僻,他们家还特意做了几块招牌的。可是,影壁还在,那道小门还在,“福和园”不见了。代替“福和园”的,是“再回首”;代替清汤蹄花饵丝的,是米线,面条和别的什么;而且,这家店还是清真的!
不敢相信。我以为走错了,接着往前走一段。没错。又折回来。进去看了看,确实是换了人了,布局也有改变。
世事变迁真快啊!我第一次来的时候,从影壁侧面小门进来,一个小小的厨房,前面摆了两张矮桌。往里是两小间屋子,还在住人。那时候主理的师傅是老太太,七十来岁,精神很好。我第二次来的时候,老太太干不动了,坐在堂屋里指挥,主理的是儿媳妇,孙女在帮忙打打下手。我第三次来的时候,老太太不在了,堂屋里挂着遗像。我第四次来的时候,他们将营业面积扩大,里面不住人了,全部改成餐厅。那时候,因为“舌尖上的中国”及其他电视节目的介绍,福和园的名气扩大了,慕名而来的食客增加了。这时候,主理师傅变成了老太太的孙女。我今年春节来的时候,还是这个格局。
我想问一问为什么会换了人家,原来人家哪里去了。想一想,作罢。做饮食生意本来就很辛苦,也许有别的营生可以做,就转行了。还有可能,清汤蹄花饵丝也不太好做了。福和园的这种做法,其实在生活还不富裕的时代的产物。因为普遍缺乏油水,人们偶尔会想到奢侈一顿。现在生活普遍富裕了,对油水多的食物反而厌倦。尽管福和园的清汤蹄花肥而不腻,其实油水还是比较重的。
既然不是我找的福和园,就没有必要在这里吃早点了。
才七点多,其实选择也不太大,街上的早点铺大多还没有准备好。
街角一家小店营业了,有包子,白粥,面条,茶叶蛋,米线,饵丝。只有一个小伙子在忙碌着。小伙子高高个子,留着帅气的发型。看着是个时髦青年,实际却是实干的人。进进出出,忙前忙后,满头大汗。
我说要碗焖肉米线;老板说,照着墙上的单子点,别的做不了。于是我就点了一碗炸酱米线,又要了一笼小笼包。在云南,米线居然可以这样做——白水的汤,米线上几根韭菜,几点肉酱。味道寡淡寡淡的。这一碗米线十二元。一笼小笼包十元,指头那么大点的包子十个。想要碗白粥,放弃了。一小碗白粥,要五元。实在太贵。
如此说来,在古城做生意应该很容易赚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