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春,台州郊区一家工厂安装一台400G反渗透商务机,使用28天4支100G反渗透膜即无法产水,换膜之后,仍是28天堵膜。换下的膜返至膜工厂检测,判断系原水中的胶体颗粒大量附着于膜表面,即产生“包膜”现象,经工厂物理处理后恢复了膜的产水量。后来,经笔者进一步了解后发现,该用户使用井水,虽然原水TDS 40ppm,但胶体颗粒较多。类似的情况后来在其他地区也多次遇到,堵膜元凶正是原水中的胶体颗粒。
水中胶体颗粒是许多分子与离子的集合物,天然水中的无机胶体主要是铁、铝及硅化合物,而水中的有机胶体主要系动物、植物腐烂分解而成的腐殖物,其中,以湖泊与水库的腐殖物含量最多,常使水呈黄绿色或褐色。
因水中胶体颗粒小(1~1000nm)、质量轻,体表面积相对大,故其表面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常常吸附着多量的离子而带电,同类胶体因带有同性电荷而互相排斥,它们在水中不能相互黏合而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由此看来,水中胶体是无法借重力自行沉降或过滤去除。在大型水处理设备领域,一般是在水中加入药剂破坏其稳定,促进胶体脱稳、增大,从而迫使其沉降得以去除。但是,反渗透净水机却很难做到这一点,遇到胶体颗粒较多的水体,前置PP棉滤芯所起作用十分有限,这时就会出现上述“包膜”现象。如不了解原水实际情况,一味的换膜是解决不了实质问题的。台州 “包膜”事件,后来是通过加强前处理、加装管道超滤得以解决的。注意,采用管道超滤需定期冲洗,最好能实现自动冲洗,这样,可有效延缓超滤膜的流量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