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赤湾天后宫:风水宝地可圈可点 “辞沙”民俗独一无二
曾祥裕 曾海亮
说起深圳的前身今世, 从前是一个小渔村,改革开放给她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变。在旧时的深圳文化版图上固然没有举世震惊的人文景观,但是仍然可寻找到民俗文化的蛛丝马迹。对深圳民俗文化传承有贡献者,龙辉也!
曾祥裕风水团队曾承蒙龙辉先生接待考察了赤湾天后宫 。
深圳市南山赤湾天后宫,坐落在深圳市小南山麓,倚山傍海,风光秀丽。其创建远溯宋代,营造气势宏伟,明清两朝多次修葺,规模日隆,成为当时沿海最重要的一座天后庙宇,凡朝庭使臣出使东南亚各国,经过这里时必定停船进香,以大礼祷神庇佑。明万历初年,三宝太监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领舟师远下西洋,开创海上“丝绸之路”,赤湾天后宫为其重要一站。
赤湾天后宫鼎盛时有数十处建筑,一百二十余间房屋,占地九百余亩,殿宇巍峨恢宏,庙貌气象万千,是我国沿海地区最大的拥有九十九道门的天后庙,也是深圳历史上最负盛誉的人文景观,在中国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各国久享盛誉。
原深圳赤湾天后宫博物馆馆长龙辉先生是赣县人,气质儒雅,曾是国内著名妈祖文化研究专家,生前年来他倾注大量心血对妈祖由“人”到“神”的演变及赤湾天后宫的创建缘起、废兴情况和独有的祭祀习俗等作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并比较研究了中国各地天后宫兴废情况和各自的特色,其研究成果累累,闻名于民俗学界。
龙馆快步迎进我们,引领我们到宫中参观,一一解释。
我们在参观中,虔诚地跪拜了慈爱祥和的妈祖神像。妈祖被称为“海神”,护佑航海,消灾降福是妈祖“善美结合”的圣灵形象,我国沿海和东南亚一些地区每年都有祭妈祖的习俗。妈祖崇拜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不是宗教,只是信仰。
深圳天后宫还保留了独特的“辞沙”民俗。据介绍,“辞沙”源于元、明时期。沿海天后庙大都建筑在近海的沙丘上,过去人们出海前,都要祭祀天后,因有“辞沙”之称。祭祀活动时间一般是农历三月廿三和秋天举行,前后持续4天。
“辞沙”是用“太牢”来祭祀,太牢的祭品是牛、羊、猪,将此三牲去肉留皮,用草填实,摆祭于海边的沙滩上,祭祀完毕,将三牲沉于海中。
龙辉说,“辞沙”这一赤湾天后宫独有的民俗有望申请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衷心祝愿这一宝贵民俗资源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成为凝聚港奥台地区及东南亚炎黄子孙人心的纽带。
在参观中,我们还对赤湾天后宫的风水格局作了考察,被其内外环境的风水格局所陶醉,认为它是名副其实的“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和会之所”。 经测,天后宫坐山立向为寅山申向。
据清喜庆十九年蔡学元《重修赤湾天后庙记》载:“地滨大海,左控罗浮梧桐之胜,右瞰虎门龙穴之险,其地秀杰,其神灵异。”这里在风水上气囿于形,诸水聚注,得天独厚,山环水抱。正因为有其择址的优点胜过缺点,才能屡毁屡建,葺而复圯,香火日盛。
天后宫背寅甲山--南山半岛的最高山大南山,重峦如涌,万绿无际。山门前是“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宁静港湾,一泓海水碧波涟漪,兜收来气,面向案山是耸立于大海的内伶仃岛,山形有情,“朝海拱辰”,正如郭璞《葬书》所说:“势如巨浪,重岭叠嶂”。加之左右护山环抱,山上林木葱郁,左依左炮台山,右托右炮台山,形成龙虎砂卫区穴。
龙辉先生为深圳天后宫历史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作出了独特贡献,遗憾他英年早逝(1960-2012.2.23.10:42)。谨以此文,纪念这位优秀的深圳文史专家。
龙辉先生的书法造诣也在国内书法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