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下河东的故事


宋太祖赵匡胤下河东的故事

 

宋太祖赵匡胤简历

 

    先来介绍一下宋太祖赵匡胤(927321日-97611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祖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洛阳夹马营。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之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始入宦途,受柴荣(后周世宗)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大军出征后不久,于京城汴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发生哗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回京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本文要说的是赵匡胤称帝之后征伐北汉下河东的故事。

 

赵匡胤下河东

 

宋太祖赵匡胤下河东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因此也衍生出很多与之有关的民间文学作品。无论是电视剧、小说,还是唱曲戏剧,都以其为原型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其中最为出名的是戏剧曲目《下河东》。

秦腔《下河东》剧情是:河东白龙举旗造反,宋太祖赵匡胤轻率御驾亲征,命欧阳芳为元帅,呼延寿延为先锋;愿意在将帅原有宿怨,正好形成牵制之势;北汉军偷袭宋营,赵匡胤差点被俘,幸呼延寿廷兄妹出马,打败敌军,转败为胜;不料,欧阳芳先下了手,取证反诬呼延寿延要谋反,当着赵匡胤的面,以元帅身份斩了呼延寿廷,呼延兰玉欲为兄报仇,又被赵匡胤误杀,宋军陷于内忧外患,被困河东,被迫撤兵。十五年后,寿廷之子呼延赞在罗家山艺成下山,与其姊呼延秀英同下河东,鞭坠白龙,赶王杀驾,欲为其父报仇。后经石龙石信劝解,姐弟归顺大宋,兵合一处,除去奸贼欧阳芳,遂平定河东。

 

整个故事在时间的维度上拉的很长,十五年之久,两代人的故事。平白直述地用文字写出来,不能在人的心里掀起波澜。所以,聪明的先人,选择把故事唱出来,一句一泣,催人泪下。忠心耿耿的将士被诬陷,让我们叹息连连,悲痛不已。后来,他的儿女为蒙冤的父亲报仇,却在大忠大义面前,暂时放下自己的深仇大恨为国家效力,又让我们为他们的孝心和忠心深感敬畏。

 

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

 

下河东的故事发生在公元960年正月,陈桥兵变赵匡胤皇袍加身,建立宋朝。平息后周节臣李筠、李重进的兵变之后,志在一统的宋太祖开始逐步实现他结束五代乱世、平定天下的宏图伟业。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深夜,宋太祖与他的弟弟赵光义来到宰相赵普的府第,席地而坐的君臣一边吃着烤肉一边讨论着统一大业。

赵普问道:“皇上深夜驾临,有什么事么?”赵匡胤回答道:“我睡不着呀,卧榻之侧尽是他人酣睡。”赵普道:“陛下既然胸怀天下,臣愿闻南征北伐的策略。”赵匡胤道:“我想先攻取太原。”赵普沉默良久之后回答道:“太原为宋王朝戍守着西北两面边防,一旦平灭北汉,我们将直接面对契丹,为什么不姑且先留下它?等削平南方诸国,这弹丸黑子还不是唾手可得?”就这样,宋太祖“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得以制定。

“君家与周朝有世仇,所以始终不曾屈服,但现在你我之间并没有仇怨,为什么还要割据一方于王朝之外呢?如果你有志进取中原,就请南出太行决一雌雄。”看到赵匡胤的质问,北汉皇帝刘承钧回信道:“河东的土地和士卒,不足中原的十分之一,我之所以守卫这片方寸之地,只不过是想延续汉室先祖的祭祀罢了。”还想留下北汉做为与契丹之间缓冲地带的赵匡胤听后,笑着对北汉使臣说:“替我传话给刘承钧,就说我放他一条生路。”

公元 968年秋天,北汉皇帝刘承钧去世,他的养子刘继恩即位。两个月后,宰相郭无为策划了一场天衣无缝的流血政变,曾经做过王全斌俘虏的侯霸荣在刺杀了刘继恩后被郭无为杀死,刘继恩同母异父的弟弟刘继元被拥立为北汉皇帝。借北汉政局混乱之机,赵匡胤放弃了“先南后北”的既定战略,草率地决定北伐。宋军从潞州和汾州分两路进军,直逼晋阳城下,夺取汾河桥,焚毁延夏门。不久,赵匡胤向刘继元及其大臣下达了四十余道劝降诏书,被高官厚禄所打动的宰相郭无为劝刘继元投降,但遭到拒绝。十一月,北汉的契丹援兵赶到,久攻不下的宋军撤兵。 三个月后,赵匡胤御驾亲征,在第二年的春天兵临城下,从四面围攻晋阳。在此之前,双方为争夺汾河桥发生激烈交战,北汉军死伤一千余人后逃归晋阳,主将杨业因此一度被停职。尽管宋军在石岭关等地两次击退契丹援兵,将斩获的首级和缴获的铠甲陈列于晋阳城外以打击北汉军队的士气,尽管率军出战的北汉名将杨业在宋军追杀下狼狈地攀援绳索缒城逃归晋阳,但是,坚固的晋阳和顽强的太原军民在宋军持续几个月的猛烈攻击下仍旧岿然不动,一员员宋军名将被乱箭射死在晋阳城下,双方都伤亡惨重。

太原的失利使得赵匡胤重新回到“先南后北”的既定战略上来,公元 975年,宋军攻克金陵,南唐灭亡,基本完成了对南方的统一,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第二年八月,宋军兵分五路,会攻北汉,到九月份,宋军一路进展顺利,俘获北汉百姓近四万人。不久,党进率领的宋军已抵达晋阳,大败北汉。

公元 979年二月十五日,赵光义从开封出发御驾亲征。不久,宋军“围城打援”的既定战略得到有效贯彻,陆续攻克太原外围州县,并在石岭关成功击退契丹援军,为会攻太原扫清了障碍。当刘继元再次向契丹求援时,信使被宋军擒获,押到晋阳城下斩首。在宋军逼人的气势下,辽军放弃了对北汉的军事援助,当时民户仅有三万五千二百二十,士卒仅有三万的北汉政权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进行了殊死的抗争。

四月初,数十万宋军很快修筑好围城工事,完成了对晋阳城的四面合围。四月二十六日,宋太宗来到晋阳城下,派人向刘继元送去劝降书,但守城的北汉将士拒绝接收,北宋军队对晋阳的围攻因此而愈加猛烈。和当年的赵匡胤一样,赵光义四面巡察指挥,晋阳城的四周包括连通东城与西城的连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宋代的军事科技空前发展,抛石机的负重已达九十斤,弩箭的最远射程达到三里,还出现了集束发射的弩箭,火药兵器也开始应用,在赵光义亲冒矢石的督战与太原军民的拼死抵抗下,战斗进行得异常艰苦残烈。宋军的抛石机日夜轰击晋阳城垣,以至于城墙伤痕累累,城头几乎没有完整的堞口,数万名弓弩手列阵于城下,一个多月里几乎昼夜不息的箭雨飞向晋阳,一次拔付的几百万支弓箭往往片刻之间就射尽,城头飞集的箭羽如同猬毛一般,密集的流箭飞越城头射入城内,仅刘继元派人以十钱一支的价格向市民回收的就达一百余万支,赵光义听说此事后笑道:他这是在替我蓄积。在攻城的宋将中,不乏太原籍将领,这其中有后来跟随杨业战死在陈家谷的王贵,还有宋真宗章穆皇后的父亲郭守文,而另一位太原籍猛将呼延赞,则先后四次从攻城的云梯上摔落下来,血染征衣。

 

与宋太宗一样,北汉皇帝刘继元也是亲冒矢石督察晋阳城西北防务,负责攻击晋阳西北面的宋将刘遇虽然曾经刮骨疗毒而谈笑自若,但在尤为险固的西北城墙与刘继元的督战下,竟然几次提出要与负责攻击晋阳东北的曹翰交换阵地,但都被曹翰断然拒绝,还是在害怕引起众将不协的宋太宗的出面下,给曹瀚戴了顶“智勇双全,除了你没有人能担任西北主攻职责”的高帽子才平息了这场持续数日的换防风波。

已经是第二次出征太原的曹瀚进驻到新阵地后,立即建起一座可以俯瞰城内的土山,使得刘继元深为震恐。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土山只用了几天时间就迅速建成,而另一员大将赵延进在负责修造八百门攻城用的炮具时,限期十五天,结果仅用八天就全部完成,负责军粮补给的大将曹光实也向宋太宗请战,要求率一旅奋锐先登,宋军高昂的士气和装备的精良由此可见一斑。

五月初三,志在必得的赵光义对他的部下说:“明天中午,我们在晋阳城中会餐。”然后亲自草拟了送给北汉皇帝刘继元的劝降书。这天夜里,惨淡的月光下,晋阳城头飘浮着一朵形同人状的白云,这片苍白晦暗的云彩,就如同穷途末路身穿丧服的刘继元。 五月初四,晋阳城迎来了它最为漫长的一天,以打迫降的宋军近乎于疯狂的攻势在这一天达到了顶点,而北汉军民同仇敌忾的顽强抵抗也发挥到了极限,使得宋太宗一鼓作气会饮城中的计划一时难以实现,赵光义下令暂停进攻,等待刘继元对劝降书的反应。

就在这一天,卧病在家的北汉退休大臣让人把自己抬进宫中,痛哭流涕地向刘继元陈述了一番国家兴亡江山更迭的前车之鉴,而劝降书中保全富贵的言辞也打动了刘继元,这天夜里,刘继元派遣李勋出城接洽投降,赵光义接受了降表,同时派遣薛文宝持诏入城抚谕。大喜过望的赵光义想必兴奋得一夜无眠,五月初五的凌晨,他与大臣们已经开始在晋阳城北开怀畅饮欢庆胜利。天亮之后,亡国之君刘继元和他的大臣们身着白衣纱帽向赵光义正式投降,历经四代二十九年的北汉政权灭亡。 赵光义以胜利者的姿态将刘继元召到面前问话,刚刚接受赵光义的册封,刘继元就急不可待地献媚:“臣一听说陛下御驾亲征,就准备归降,但我手下一些亡命之徒害怕投降后被处死,就劝阻我不要投降。”赵光义当即召来这些坚决抵抗的所谓亡命之徒,将他们全部诛杀,赵光义对晋阳城的报复开始了。 早在十年前赵匡胤北伐太原的时候,杨业就曾向刘继元提出归降宋朝的建议,十年后,当年拒绝杨业建议的北汉皇帝已经投降,但做为北汉臣子的杨业却仍在晋阳南城拒守苦战,直到赵光义让刘继元下达归降的命令,忠于职守的杨业这才面对北汉皇城所在的北方拜了又拜,满怀着一腔悲愤解除铠甲,向宋太宗归降。

 

 

 

宋太祖赵匡胤下河东的故事

 

宋太祖赵匡胤简历

 

    先来介绍一下宋太祖赵匡胤(927321日-97611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祖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洛阳夹马营。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之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始入宦途,受柴荣(后周世宗)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陈桥兵变”后,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本文要说的是赵匡胤称帝之后征伐北汉下河东的故事。

 

赵匡胤下河东

 

宋太祖赵匡胤下河东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因此也衍生出很多与之有关的民间文学作品。无论是电视剧、小说,还是唱曲戏剧,都以其为原型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其中最早、最出名秦腔戏剧曲目《下河东》。

秦腔《下河东》剧情是:河东白龙举旗造反,宋太祖赵匡胤轻率御驾亲征,命欧阳芳为元帅,呼延寿延为先锋;愿意在将帅原有宿怨,正好形成牵制之势;不料北汉军偷袭宋营,皇帝差点被俘;欧阳芳先下了手,取证反诬呼延寿延要谋反,当着赵匡胤的面,以元帅身份斩了呼延寿廷,呼延兰玉欲为兄报仇,又被赵匡胤误杀,宋军陷于内忧外患,被困河东,被迫撤兵。十五年后,寿廷之子呼延赞在罗家山艺成下山,与其姊呼延秀英同下河东,赶王杀驾,欲为其父报仇。后经石龙石信劝解,姐弟归顺大宋,兵合一处,鞭坠白龙,除去奸贼欧阳芳,遂平定河东。

整个故事在时间的维度上拉的很长,十五年之久,两代人的故事。平白直述地用文字写出来,不能在人的心里掀起波澜。所以,聪明的先人,选择戏剧唱词把故事出来,一句一泣,催人泪下。忠心耿耿的将士被诬陷,后来,他的儿女为蒙冤的父亲报仇,却在大忠大义面前,暂时放下自己的深仇大恨为国家效力,让我们为他们的孝心和忠心深感敬畏。

 

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

 

下河东的故事发生在公元960年正月,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深夜,宋太祖与他的弟弟赵光义来到宰相赵普的府第,席地而坐的君臣一边吃着烤肉一边讨论着统一大业。

赵普问道:“皇上深夜驾临,有什么事么?”赵匡胤回答道:“我睡不着呀,卧榻之侧尽是他人酣睡。”赵普道:“陛下既然胸怀天下,臣愿闻南征北伐的策略。”赵匡胤道:“我想先攻取太原。”赵普沉默良久之后回答道:“太原为宋王朝戍守着西北两面边防,一旦平灭北汉,我们将直接面对契丹,为什么不姑且先留下它?等削平南方诸国,这弹丸黑子还不是唾手可得?”就这样,宋太祖“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得以制定。

“君家与周朝有世仇,所以始终不曾屈服,但现在你我之间并没有仇怨,为什么还要割据一方于王朝之外呢?如果你有志进取中原,就请南出太行决一雌雄。”看到赵匡胤的质问,北汉皇帝刘承钧回信道:“河东的土地和士卒,不足中原的十分之一,我之所以守卫这片方寸之地,只不过是想延续汉室先祖的祭祀罢了。”还想留下北汉做为与契丹之间缓冲地带的赵匡胤听后,笑着对北汉使臣说:“替我传话给刘承钧,就说我放他一条生路。”

公元 968年秋天,北汉皇帝刘承钧去世,借北汉政局混乱之机,赵匡胤放弃了“先南后北”的既定战略,草率地决定北伐。宋军从潞州和汾州分两路进军,直逼晋阳城下。不久,赵匡胤向刘继元及其大臣下达了四十余道劝降诏书,均遭到拒绝。十一月,北汉的契丹援兵赶到,久攻不下的宋军撤兵。第二年的春天赵匡胤御驾亲征,从四面围攻晋阳。尽管宋军在石岭关等地两次击退契丹援兵,将斩获的首级和缴获的铠甲陈列于晋阳城外以打击北汉军队的士气,尽管率军出战的北汉名将杨业在宋军追杀下狼狈地缒城逃归晋阳,但是,坚固的晋阳和顽强的太原军民在宋军持续几个月的猛烈攻击下仍旧岿然不动,一员员宋军名将被乱箭射死在晋阳城下,双方都伤亡惨重。太原的失利使得赵匡胤重新回到“先南后北”的既定战略上来,公元 975年,宋军攻克金陵,南唐灭亡,基本完成了对南方的统一,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第二年八月,宋军兵分五路,会攻北汉,到九月份,宋军一路进展顺利,俘获北汉百姓近四万人。不久,党进率领的宋军已抵达晋阳,大败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