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琳:让内心更高尚把自己变成无与伦比的奢侈品


 让内心更高尚把自己变成无与伦比的奢侈品

 

在这个最美好,同时也是最物质的年代,人们都应变得很物质。于是,时常有人问我“奢侈”“奢华”与“教养”方面的话题。我认为此三者虽无必然联系,却有千丝万缕关联。

“奢侈”本义原指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今引伸为追求高端品质生活,是一种被社会认为是奢华的生活方式或精神。

“奢华”是一个中性词,指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位和格调的象征。

“教养”指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教养指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教养一般是指文化和品德的修养。

教养是一个何其古老、于今天何其陌生的词。这个词是品位的绝配,不过,由于教养困难,奢华容易,我们今天才会把品位许给了奢华,让空洞的、无止境的消费去遮掩教养的匮乏。久而久之,甚至开始有人以为,英国的传统绅士皆以奢华为人生第一目标。

教养不必来自家教,更不是贵族的专利,上进的绅士更看重后天的自我养成。然而,如今奢华地招摇过市之辈多如过江之鲫,甘于谦逊、力求品格善美的人却几不可闻,岂不可叹?

奢华和教养的分界点在哪里?一个向外——求胜。一个向内——求安。无时无刻不在和他人相比,自然就倾慕奢华。无时无刻不在要求自己进步,自然就有了教养。真正的奢华是内心的高尚,这不是昂贵的物品所能装饰出来的。

做一个高尚的人,这是当下的富人们最应该要去购买的“奢侈品”,当拥有了这件专属于私人定制品时,所散发出的气质自然会遮挡每一件价值不菲的身外之物。但这里所说的物质不能狭隘的只看它表面的意思、不能只想到现在的社会风气所熏陶出来的“物质”。

现代社会的物质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一个人的人格、性情或许可以借着物质偶尔散发出来。简单地讲,这就是教养。”

有了教养,人的内心自然会变得高尚,内心高尚的人,请自信的告诉世人,自己就是一件无与伦比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