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两张数据图很多人都看过吧:
这是清华、北大前不久针对995家中小企业的联合调研数据,受疫情影响,85%的企业现金流维持不了3个月生存,39%的企业计划通过停产歇业、裁员降薪应对现金流短缺。
对于员工来说,不管是否复工,裁员降薪已经见怪不怪。智联招聘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28%的受访者身边有裁员现象,38.7%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企业缩减工资,无法按时发放薪资占35%,16.8%身边还出现了因疫情取消offer的情况。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不止中小微企业举步维艰,部分大企业也余粮不足。考验BOSS们“功夫”的时候到了。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早哭的鸟儿有虫吃。
早在1月31日(初七)西贝莜面村老板贾国龙就公开表示,西贝有2万多名员工,如果疫情持续,即使向银行贷款也撑不过三个月。
这一“哭”很快有了效果,盒马生鲜、每日优鲜等产业链伙伴纷纷伸出援手,西贝1000多人以“共享员工”的身份去盒马生鲜上班。多家银行和投资机构表示可为西贝提供帮助,浦发银行授信西贝餐饮4.3亿元贷款。
西贝之后,效仿哭穷的中小微企业一大波,可惜大家只记得最先哭的西贝。
非常时期,口罩已经成了硬通货。上汽通用五菱、广汽、比亚迪相继跨界,通过改装生产线开始生产口罩、消毒液。跨界产口罩的,还有iPhone手机代工厂富士康。
这些企业跨界生产,一方面是为了复工员工的防疫需求,另一方面是为了支援地方医院防疫一线。工人不用待业,口罩不用发愁,还能顺带为社会作贡献,完美!
一般企业裁员降薪,基本上就是内部公布下,对外则藏着掖着,毕竟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可是节后开工第一天(2月10日)新潮传媒通过公众号高调宣布裁员500人。
“尽管账上还有10亿现金,但如果收入归零,也只能活六七个月,要战胜疫情,必须踩死刹车,卡死现金,降低成本,确保活着。”还有一句话“高管降薪20%,每月只领不超过5万元生活费”,堪称定时炸弹。
这到底是缺钱还是秀肌肉?如此劲爆的新闻吸引了财经、科技类媒体大面积报道。当天下午CEO张继学又通过媒体回应称“5000人的企业,活着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这一顿操作下来,新潮传媒迅速上了热搜。
不过很快有网友通过微博等平台暴露真相:“新潮不是现在才开始裁员,过去一两年就是不断炒人请人无限循环”、“为啥不说员工也降薪的事”、“骗子,明明是全员降薪20%,谁说的只有高管才降。”
说实话,和大多数人一样,之前我从未听说过新潮传媒,现在知道电梯广告除了分众传媒,还有个新潮传媒。原本棘手的裁员,借疫情之机,变成了“碰瓷式营销”。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
疫情突袭,有的企业高调裁员降薪,有的企业员工主动申请降薪,如木屋烧烤自发地组织了一场请求“工资减半”的减薪运动,而老乡鸡董事长束从轩,则将员工要求停薪的联名请愿书撕得粉碎。据估算,疫情期间,老乡鸡的亏损预计达5个亿。
“哪怕卖房卖车,我也要千方百计确保你们有饭吃有班上”,这表态,这诚意,堪称中国好老板!
不过,这一撕却撕出了员工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新高度。最近一段时间,老乡鸡湖北子公司的员工一直在为武汉一线医护人员做饭,每天送到武汉各大医院。针对企业复工后吃饭难的问题,老乡鸡还推出了企业团队工作餐业务,如今已有多个城市的门店日外卖销售量超过万份,总体营业额已经恢复了六分之一。
全国防疫抗疫的紧张时刻,两家主营长租公寓的企业,却耍起了小聪明。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蛋壳公寓一方面强制要求房东免除1到3个月的租金,另一方面对租客照常收租,而且对于不同意减免房租的房东,以解约进行威胁。
另一家企业自如,趁疫情期间租客不便退租、找房,便坐地起价,涨幅普遍在20%~30%。
于是大批房主、租客开始四处维权、声讨他们。两家企业这种唯利是图的做法,连人民日报都看不下去了,公开批评之。后来蛋壳公寓迫不得已道歉,但已于事无补,市值蒸发20多亿。
两家企业在非常时期向租客伸出“镰刀”割韭菜,本想趁火打劫,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前几天,恒大地产全国613处楼盘75折挥泪大甩卖。由于线下门店停业,这一次是通过网络售卖,缴纳5000元定金就可以在线预定房源,VR看房、网上支付,而且不满意可退定金。
虽然疫情使主要依赖线下交易的房地产行业全面停滞,但是房子是最不怕贬值的,而且此次疫情全国很多地方对于租客盘查很严,也会催生一批购房刚需,恒大不可能不会算这个账。
那么恒大为何要挥泪大甩卖?首先是获取现金流,房地产是高负债行业,恒大有3700亿债务即将到期,其次是为了线上平台引流,探索新型销售渠道。况且,正所谓买的不如卖的精,说好的75折,你知道真真假假啥情况?
2月1日以来,每天取消的航班均在1万架次以上。一家中型航空公司人员透露,每天亏损都在千万元以上。以前,一天十几趟的京沪航线,现在只有3班,飞行员被裁,空乘放假无薪。有的航空公司已经发不出工资,甚至传言破产重组。
疫情冲击下,以前高高在上的航空公司只能自救。目前很多城市还没有恢复交通,针对企业复工返程的交通需求,南方航空、东方航空等众多航空公司推出“包机”业务,不仅客户经理忙着拉业务,甚至法务部的员工也在朋友圈发起了广告。
应了那句话,“包”治百病。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哭、跨、碰、撕、割、折、包,企业应对难关的这七大招式,到底哪家强?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