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多数工厂企业对于成本管理是只停留在财务会计层面,而要实现精益生产管理,则是需要将精益思想融入到企业经营的各个层面,因此对于成本管控,我们可以结合把控质量的层面进行考虑,进行质量成本管理。
质量成本是总成本的一部分,它包括确保满意质量所发生的费用,以及未达到满意质量的有形与无形损失。它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由于产品质量未能达到既定标准而造成的一切损失的综合,制造合格产品的费用并不属于质量成本的内容。
质量成本的发生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制造和销售过程,而且涉及制造和销售过程之外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涉及企业外部的相关活动。因此,质量成本的控制应该从两个阶段入手:建立质量成本测量系统和建立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系统。
一、建立质量成本测量系统
建立质量成本测量系统,实际上是为了在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同时,实施对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成本控制,并使这些成本能够纳入到整个成本管理之中去,这也是质量管理的目标和核心。在建立质量成本测量系统的时候,我们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思考:
1、进行质量成本的宣传。首先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质量成本的宣传。通过质量培训工作等途径来进行宣传,从而在全体员工的头脑中建立起质量成本的概念,自觉控制质量成本。
2、建立质量成本项目。为了更好地监测质量成本,我们还需要建立一系列相关的质量成本项目,通过质量成本项目的优化规划和设置,达到控制质量成本的目的。
3、与预定的质量成本数据进行对照。当我们建立了质量成本项目,并对现有的质量成本进行测量之后,就可以把现有的质量数据和设定的质量目标进行对比,发现质量成本是偏低还是偏高。
4、分析质量成本的原因。我们还需要分析造成质量成本偏高或偏低的原因,并通过努力思考以找出解决的措施。实际上,PDCA循环正是用来分析质量成本原因的工具,通过持续的努力来改善质量成本的状况。
二、建立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系统
除了建立质量成本的测量系统,我们还需要建立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系统。为了使这种质量成本管理系统能够正常运行,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建立起来的质量成本工作系统,必须由专人来负责;其次,明确各主要部门和人员的职责范围,从而明确他们在质量成本控制中所要承担的责任;最后,还需要制定统一、协调的工作程序网络。
对于质量成本的构成,通常情况下,可以将质量成本划分为运行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其中,前者反映了产品在制造和销售过程中所发生的质量成本,后者则是在前者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这部分的成本较难定量测定,但对企业的销售、利润,以及对企业的发展等方面影响都更大,因而是目前质量成本研究的方向。
质量成本有四种分类方法:控制成本和损失成本,显见成本和隐含成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阶段成本。其中,控制成本就是预防成本,损失成本是指质量事故发生时所要承担的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直接投入到质量控制和检验过程中的成本,间接成本是指需要间接解决付出代价的质量事故而带来的成本。对于间接成本和直接成本来说,我们都可以把它称为预防费用、鉴定费用、内部故障和外部故障费用。
阶段成本是指研究和提高到一定程度时所付出的成本。实际上,整个产品从设计开始直到被顾客使用,中间的每一道环节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质量成本的要素。
而质量成本控制包括事先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三个阶段,其控制方法主要有限额费用控制方法、围绕生产过程,重点提高合格率的方法。此外,运用改进区域、控制区域、至善论区域的划分方法进行质量改进、优化质量成本也是质量成本控制的常用方法。
在全面质量成本管理的模式主要有两种:反应型的质量成本模式和进攻型的质量成本模式。其中,反应型的质量成本模式遵循预防-鉴定-故障的程序,从内部控制成本;而在进攻型的质量成本模式下,由我们主动提出质量成本目标,然后通过科学的控制方法来达到质量目标。
以上就是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内容,大家对开展成本管理工作有什么看法?或者有什么工作心得?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我们一起聊聊。
陈晓亮老师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cxly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