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投资人说 | 胡新高:科技创新领域——创投感悟


 主办方:京东云创新空间(怀化)

联合主办方:共青团怀化市委

协办方:怀化优投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活动主题:科技创新领域——创投感悟

 

【导语】一个企业从萌芽期到成长期,再到成熟期,是需要不断的融资才能支撑企业发展。而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本是资本“寒冬”的时代更是雪上加霜。企业如何面对疫情展开融资?如何维持企业继续生存?投资人在疫情后融资的关注点等等,这都是企业家迫于解决的问题。

 

由此,本期由优投空间、优投学院、京东云(济南)创新中心、京东云创新空间(怀化)等联合举办的线上"投资人说"公益直播,专门邀请了丰厚资本执行董事胡新高先生,在2月27日晚上20:00—21:00,进行了线上直播课程,主题为:“科技创新领域——创投感悟”,为早期项目和创业者进行分享并在线答疑解惑,受到一致好评。本文整理了胡新高导师的部分分享精华,了解详细内容,推荐收看完整回放。

 

本期导师

 

●胡新高 ●

丰厚资本执行董事

曾任职于Atos Origin、首创集团、鑫根资本等机构,投资项目有感易智能、蓝芯科技、原子机器人、中科凡语等,对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AI+等领域有深刻理解。

 

活动回顾

大环境

 

1、世界经济大周期及国际矛盾加剧——衰退期

谈到经济周期性最有名的就是康波理论,大约每隔50年左右,世界经济都会经历一轮周期性的变化,我们新的这一轮的经济周期大概会在2030年左右结束,我们目前是处在经济周期的后半段。

经济周期的前半段和后半段各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前半阶段可以看到创新活跃、投资活跃、整个社会经济生机盎然,属于进攻型周期。后半阶段,市场基于饱和、竞争加剧,这个阶段以成本控制为导向来做事情,就是用相同的费用,把事情做到更好或相同的事情,花费更少的金钱,属于防守型周期。在整个大的周期环境来看,现在是属于一个下坡路,这方面也可以从各国历年来的GDP增长情况看出来。

第二个就是产业的拐点。从之前做结构性调整、去产能等等可以体现出来,这个特点是什么呢?产业里面开始出现企业数量的减少,但是产能还在上升,是因为这些被淘汰的企业它的产能和客户都被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技术手段更强的企业所取代。所以总体而言,经济和产业的事情给我们带来的思考,降本增效成为一个痛点,怎么样才能解决,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点。

 

2、人口结构变化及社会分工——产业工人急剧减少

人口结构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事情,就是老年化的问题。我们会有趣的发现,稍微有点钱的国家都会有老年化的问题,这就类似是富贵病一样,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年轻人变成老人,老人变成更老的人。

我们国家2017年统计有2.4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到2050年,中国将有4.8亿的老年人口,大约在1999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就已经进入了老年化的社会。那老年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呢?一批曾经年轻过的产业工人已经干不动了,要从产业工人进入到老年化的圈子里,存量的产业工人在减少。

我们再看另外一个增量的产业工人。新城镇发展起来的年轻人有很多都不太愿意去工厂打工,即使是三班倒,收入稳定。现在看在珠三角制造业的工人,每月拿到五到八千的工资已经不错了,但北上广深这些城市,比如快递小哥,勤快一点一个月可以赚到一万或两万,这就导致很多人不愿意去这种流程化、流水线形式的工厂上班,还会受到很多限制和拘束。

2018年有一个公开的数据统计,像快递、外卖、网约车还有像房地产中介这些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的虹吸效应超过1000万人。这是什么概念?目前中国每年新生儿出生数量大概在2000万左右,也就是说未来这些新生儿成长起来之后,有一半,甚至一半更多的人会进入到第三产业,不再进入产业工人这样的第二产业,这是一个很严重的事情,工业企业如何解决工人缺口的问题,这是需要思考的。

 

3、政策变化——成本上升

这里有一个清晰感受就是,我们的工资在逐年增加,但并没有感觉到手里的钱增加了多少,甚至有时候感觉到手的工资还少了,这是对于个人的感受。对于企业来讲,平均的人力成本比以前增加了20%左右,有的会更高,这是因为已经没有办法再按以前的标准去缴纳五险一金。还有一些行业政策,比如建筑行业,要求实名制、要求安全设备必备,这都需要企业去投入设备、投入系统、投入资金去改造。

那总体而言,人力使用的成本会随着政策的变化逐年升高,当然社会经济也在发展,成本也在逐年升高。当人力的成本增加到一个节点的时候,如果企业主通过采用自动化,通过购买机器人的方式,能在半年、一年的时间里回收成本,也许考虑的就是机器人。未来可能就是"Robot as a Service" 这样一个模式。

从整个大的环境来看,无论是经济、人口、政策,这都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我们无论是做投资还是创业,首先要思考,如何在大的框架下去做我们的方向,去做我们的选择,这是很重要的。这不是一个虚无的、宏观方面的理论研究,而是实实在在和我们相关的。

 

投资视角

 

从投资人的视角来看,当前和以后一些创业项目的变化。首先我们先讲一下变化。

由于疫情的原因,一些企业陆陆续续开始复工,有很多企业采取了线上办公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重心是需要思考调整的。

首先,把自己接触的被投项目的情况进行搜集,包括现金流状况、开支情况、回款情况以及业务受影响的程度做一个全面的统计和分析。

其次,去做行业研究。因为以前在高强度看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在行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还是有所欠缺,正好利用这段时间去做一些弥补的工作。对于投前找项目、看项目的事情,目前还没有完全把状态调整到百分之百。有比较好的项目,比如年前沟通过的,我们会进一步加强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以及相应的分析。

但是要走到投决这一步,还是有难度。因为对团队的访谈、客户的拜访、产线的调研、竞品的调研,都需要靠线下的调研来完成,基本上上半年这些工作都是停滞的,没有办法做投决的工作。那下半年就会加快节奏,大家还是有投资的压力,不过今年新启动融资的项目,能在年底之前可以拿到钱的话,算是不错了。

 

在疫情的变化下,投资人关注的点会有哪些变化呢?

1、现金流

第一个关心的点可能就是现金流,因为这关系到企业的生和死。目前企业有多少资金?刚性的支出有多少?有没有回款?有没有融资渠道?不管是债权的还是股权的,更多的时候是要看手里的资金。

还有一些企业会有这样的疑问,目前公司的资金还能维持三个月、六个月、一年,这个支撑的时间多久才是合理的?这个问题,需要看每家企业的情况。比如硬科技类的企业,需要做一个具体的产品,前期就需要备货、采购,后期还要生产、加工、组装、测试、运输等环节,这样的情况需要的资金就会多一点。那比如AI类,是偏向软件方式更多,可能对资金的配置不需要太高,这方面每家企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调整。

在这样的困难时期,每家企业想到的是“开源节流”,但是疫情黑天鹅把我们“开源”的门给关上了,那重点要攻的就是“节流”。节流无非就是减少开支,减少什么开支?这个就关联到下面一个问题,就是团队。

 

2、团队

减少开支,无非就是拿员工的薪资待遇开刀。比如调整CEO的薪酬待遇,核心团队的薪酬待遇也好,这是需要一个体系化的打法,怎么样具体去操作这个事情。

举例:有一家被投企业,在去年困难的时候,他的团队主动提出愿意把自己的奖金奉献出来,如果公司还有困难的话,也愿意自己掏钱帮助企业共渡难关,可以看出团队对创始人所做的事情是非常有信心的,对创始人本身也非常认同,因此团队的凝聚力非常强。很幸运,这家公司年底的时候克服难关,拿到了订单,也得到了融资,这是一个正向的例子。

还有一些创始人和员工沟通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给员工减少20%的工资,那员工就会想是不是干80%的工作就可以,如果降50%,那员工只做平时一半的工作就可以。其实这个问题可以看出一个员工有没有自驱动力,员工有没有把自己的命运和公司捆绑在一起的心态,这其实就是团队需要考虑公司用人方面的问题。

如果这个员工在公司困难的时期依然不离不弃,想尽办法帮助公司度过难关,那困难时期所降的薪资,在未来一定要弥补给员工,加倍去奖励这些人,因为这些人是公司的基石。

 

3、交付

大家以前对于线上交付没有那么深的印象。像做嵌入式、开发、传感器、软件等等,比如客户是做2b的大客户,更多的是需要做现场的交付,但是突然来了这么一个疫情,线上交付成了不可绕开的一个话题。怎么去做?

比如一个做硬件的,硬科技创业的,只能束手待毙吗?那肯定不是。我们可以和生产厂家沟通,包括设计层面,是可以想办法进行线上沟通;把其中研发部分可以通过线上来做;还有一部分已经交付的,可以通过远程方式去update。总之要去想办法,把自己业务的供应链、流程去做拆解,哪些是可以线上进行的。但是软件和硬件还是有很大的差异。

另外一个就是客户营销,目前去开发新的客户还是非常有难度的。与其这样,可以考虑去深耕老客户,去发掘他的新需求。可能到疫情结束之后,可以把更新的这套体系复制到这个行业其他新的客户身上,反过来,是为我们自己赢得了时间。

 

4、供应链

五菱汽车最开始从生产拖拉机到现在生产汽车,到前几天突然转产生产口罩,他打出的口号就是:祖国需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这种底气非常让人佩服,这种供应链整合和转产的能力是非常强的,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得到,这就是他竞争的壁垒。

包括中石油开始卖菜,它的供应链怎么来解决?像蔬菜、水果、生鲜,供应链需要极强的控制能力。大家都在想办法,把危机里面的“危”化解为机遇,这是对供应链极大的考验。

这里有一个反面的例子是美国的Lily,是一家做无人机的,最早和大疆是PK的,甚至在技术上可能高于大疆,但是最后烧掉两亿美金挂了。一个无人机,看似小,却有上百个零部件,Lily在零部件解决的问题上可能需要到各个地方去找零部件生产商,这就无疑增加了成本,但对于大疆来讲,可能在华强北一条街就能搞定,BOM成本加上人工成本远远低于Lily。所以供应链整合能力是很重要的点。

 

创业视角

 

 

1、刚需性

就是赛道选择和产品定位,哪里有痛点哪里就是刚需,第一个板块将的大环境的三个思考问题:降本增效、产业工人缺口、成本控制,综合起来最根本的痛点就是减少对人的依赖,不一定是替代人。

无论是投资还是创业都围绕这个去思考,比如我们关注无人化、人机协同等都是减少对人的依赖,创业如工业互联网,通过传感器、传输网络、存储、计算分析、优化决策等使产线自动化和智能化, Fintech的RPA也是一样:报表的自动化审核、自动文本纠错、文档自动识别等,都是减少对人的依赖。

我们以前也会经常去高校看路演,会发现这样俩个问题。第一个是,在社会上已经有大量的项目出现,并且运营的很好的时候,但学生们还在把这个当做一个创新点去做;第二个是说在实验室里研究出一个很牛的产品,但发现在社会中实际是用不到的。我们在投决的时候,就会问这是不是痛点。

刚需性也分为先天的和后天性的。先天的刚需性就比如吃饭,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后天性的刚需性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起来,比如像PC时代电脑,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微信,还有像企业服务,例如云、SAAS等。

最近一段时间发现,以前买菜是去超市逛一逛,看看各种瓜果蔬菜,内心感觉是很愉悦的。但疫情期间不能逛超市,通过APP,盒马、美团、物美,逐渐发现线上买菜也挺好,也不需要出门,这就慢慢培养成了习惯。别人说21天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疫情期间这么长的时间足以让大家形成线上做一个事情的习惯,这样的刚需性就属于后天的。

这个刚需也并不是一成不变,或者是刚需但时机不合适需要调整。以我们管理的这些项目的经验来看,有很多项目到最后做的事情和刚开始做的事情,完全不一样了。举一个例子,一个做b2b的项目,最早是做交易平台,左手是枕木、钢材这些零部件,右手是路局、铁道部门等,让他们去进行交易,后来发现这是国家的事情,第三方是不允许去做。后来就转型,做智慧轨道、智慧车站、智慧货场等等,转型很成功,公司依然还是在轨道交通的领域,只是换了一个细分的方向。

建议:多去关注巨头在干什么?比如说苹果、华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生态链是什么样的?举个例子:华为哈勃,去年四月份成立,到年底已经投了六个项目,从材料、到芯片、到脑机接口都有,我们能不能够把业务定位在巨投生态链的一环,可能这一环就会成为刚需,尤其是在贸易战这么严峻的时候,这有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2、市场规模

我们会不断的去求证,去问你所做的事情天花板有多高?百亿?千亿?还是万亿?竞争怎么样?很多人就会说这是蓝海市场,但我不认同蓝海市场这么一个概念,可能你觉得是蓝海,但你可能只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做这件事情,也不要相信你没有竞品,可能真的是你不知道别人在做而已。

市场规模有存量和增量,存量的市场竞争是非常激烈的,需要你去想办法划分开来,每一个你划分出来的层级都可能会成为存量市场里的增量市场,就像技术的成熟带来的成本下降,就会导致增量。比如:机器人,最早就是四大家的,从本体到安装,到集成,到测试,到培训,包括后面的运维,这一套加起来需要百万级的投入。但现在可以做一些国产替代,有一些机器可以使用国内来做,可能就会降到二三十万,企业就会去想,以前投入两三个人,进行三班倒开支是多少,而买一台机器24时工作,可能半年、一年就会收回成本。

还有大量长尾市场的需求需要满足,这块反倒觉得更值得关注,比如在机器视觉领域有人做苹果腐烂的检测、胡萝卜的检测、筷子的检测,市场上还有大量类似的需求,分散而小众,巨头看不上,但深耕这类利基市场有可能成为该领域的隐形冠军。

 

3、团队

创始人的特质是什么?有野心、好奇心、系统化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些等等都是其中之一。你会经常听到连续创业者,但是没有人说连续失败创业者或是连续成功创业者。在华尔街,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失败了你就是负分,但是在硅谷,你的失败是加分项,因为只有交过学费,才能学会怎么去应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点。

我们还会关注年龄,有个小规律一般偏硬科技创业的创始人,我们希望是70后、80后;像人工智能、AI这个领域,基本是85后到90后在做;消费类的可能就是90后、00后,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区别?

举个例子:硬科技这个赛道,即便做一个传感器,做一个模组,都需要有全产业链的经历。从产品的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到测试校准,到最后交付,整个过程都需要有大厂经验以后才能知道。有这样经历的人,反推过来基本就是70后、80后这样的年纪。

不要轻易去创业,我看到过太多的创业者失败,创业不是一件enjoy的事情而是一个endure的事情。同时还要动态更新团队人员,如果你今天抹不开情面去开除别人,那公司就会被市场所淘汰,慈不掌兵,太心慈手软的创始人,公司基本走不远。

 

4、壁垒

技术在国内没有绝对的壁垒,除了像半导体这样的确实需要技术壁垒,不管是数字芯片还是模拟芯片等等,确实有很强的壁垒性。像人工智能顶级的会有一些技术壁垒,其他的来说没有特别绝对的技术壁垒,所以说更多的是在运营和供应链。

之前在和一位创始人沟通的时候,他对公司的各种数据,包括销售的数据、回款的数据、客户的相关情况了如指掌。我就非常好奇怎么能做到这一点?之后他给我打开了一个个表,有关于他的季报、周报、日报,记录的非常详细,他利用销售将公司的研发、产品、供应链都串起来。

 

5、产品研发

产品的研发更多的就是一个词:快速迭代。先给企业交付了之后再去不断的更新。之前去做工业调研的时候会发现,有些客户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你先做出出来一个产品,解决初步问题,他就会觉得很对,再不断的做迭代,才会有第二步、第三步,快速迭代是大规模复制前要经历的。

 

6、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就是关注你变现的能力,但目前机构关心的不仅是签单的能力,而是回款的能力。我们去年有关注过工业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的领域,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服务的,很多回款都不理想,能有50%回款就已经不错了,这时就需要创始人去筛选客户。

 

7、现金流管理

现金流的管理前面已经提到了,再补充一点就是不能把应收账款当做你的现金流去处理,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收回来,可能就是一个坏账。

第二点要关注融资周期的变化。因为有很多融资的企业还没有从以前乐观的融资状态下走出来,盲目以为3个月就可以搞定,但其实从2018年开始,3到6个月的融资周期已经延长到了6到9个月,这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8、文化

文化其实就是三观:使命、愿景、价值观。听起来很虚但是实实在在关系到一个团队的战斗力。我们之前投过的一个项目在成立之初,就开始搞文化,每个月把高管封闭起来头脑风暴,使命是什么、愿景是什么、价值观是什么,都认同之后,再扩大到整个团队。

 

9、持续学习

文化就会谈到持续学习的能力,不管是创始人,还是团队,对于企业发展,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知识结构,持续学习是很重要的。

 

所以推荐几本书:

第一本:《周期》

推荐理由:让人站在更高的层次去看本质,他的维度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大的问题和方向。社会是螺旋上升的,是有一个回复的过程,无论是经济、投资、社会等都是有周期的,可能会帮助我们寻找到一些机会。

 

第二本:《有效管理的五大兵法》

推荐理由:这是一本作战的指挥手册,细化到如何做一个会议纪要,对创始人是非常有用的。

 

第三本:《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

推荐理由:这本书讲解了产品研发和供应链怎么做到极致,有大量的成功案例剖析。

 

Q&A环节

问:疫情还在继续,针对处于创业期的互联网公司,有什么好的融资建议?

答:我觉得应该多去尝试多种渠道,不光是股权融资。因为股权融资在这个阶段下不太好使,可以考虑债权融资,质押,还有信贷,例如硅谷浦发,对于科技类的项目是有一些信贷政策。如果是生产型、设备型的企业,可以考虑做融资租赁类的,还可以众筹。

 

问:针对国内没有的新技术如何制定好的营销策略、产品策略?

答:这个问题偏营销方面。我的体会是,我曾经有了解过一些海外引进的技术,最重要的是找到国内懂得人,形成国内和国外双塔的结构,国外技术很强,可以把研发放在国外,国内进行营销,找到国内的合伙人,对于2B如果在国内没有关系、没有资源是很难营销出去。

 

问:自己的早期项目如何估值, 不知道有没有一定的方法?或者每个行业不同阶段,估值范围的建议?

答:我们投早期,传统的PE、PS、DCF等方法肯定不合适。可以给个参考:我们丰厚投的项目70%的估值都是在5000万以下,20%是5000万到8000万的估值,剩下的10%超过一个亿的估值。建议第一轮融资估值不要太高,尽量在5000万以下。有些实质性的问题,如果第一轮估值很高,到了A轮或者B、C轮可能会导致营收支撑不了估值,就会比较尴尬,要么降估值,但对于老股东可能就会不满意,或者就是稀释你的股权去弥补这块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