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力:想不想、干不干、能不能(5月24日)


行动力:想不想、干不干、能不能(524日)

 

所有成功都建立在一些基础。而那基础主要表现在想不想、干不干以及能不能的问题。

首先是想不想,所谓“想”不仅是瞬间感性的动心,而且是经过多次理性反思与反复之后的决心,是应对挫败的坚定的信心。是排除万难都要砥砺前行的意志力。所谓想,更多的是要做到在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多次反复。在充满疑问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在否定之中逐渐坚定的决心与信念。想不想不是拍脑袋的一时兴起与头脑发热,而是深思熟虑之后的“我想要”“我真的想要”“我必须要”的坚韧问题。

即使已经开始起步,都难以避免地会有质疑,都会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没有经过理性思考就做出的决定甚至做出的行动,都是难以持久的,虽然理性思考会让人打退堂鼓,会让追随的脚步变得迟缓,会让团队遭遇流失的考验甚至基础坍塌,但经过理性思考之后依然没有被打垮的追随,才是真正坚定的追随,所以成熟的领导者都不会惧怕伙伴的基于理性的疑问,而是让那些理性的疑问来得更早一些。

理性成熟的领导者不仅不会担心任何理性思考之后的流失与坍塌,反而会主动提出基于理性的拷问,甚至主动呈现或者设计出遇到挫折的预演。万一没有取得所期待的成功,或者那成功来得比预想中的要迟缓,所遭遇的挫败会比较强烈,用这种方式去考验自己的追随者。

 

其次是干不干的问题。干不干不只是看决心与信心,而是看行动力,是看面对逆境的坚韧,是只关注下一步的配合,是先需要有启动,有量的积累,其间有峰值和波谷,有前进也有倒退,甚至会有无数次地跌落谷底,被“打回原形”在这样的时候,也是考验自己的时候,是赖在原地不再起来了,做敏感的蜗牛,还是拍拍身上的灰尘再次整装出发做“打不死的小强”,这是一个问题。

绝大部分人都会发誓做“打不死的小强”,但实际表现却是做敏感的蜗牛。甚至成为遭遇打击就一蹶不振甚至掉头就跑的逃兵。虽然战场上的逃兵会遭遇军事法庭的批判,但在和平时代所得到的却是宽容。

当遇到的困难超过自己的预期,而自己暂时又不足以有力量和勇气爬起来,那么就会为自己带来更多阻力。在战胜这些阻力的过程越漫长,再爬起来的困难指数就越高,就如一个人在拳台上被打倒,在十秒之内爬起来,还是有取胜的可能性,而假如在十秒之内不能爬起来,那就注定会被KO,最终会以loser的形象出现。

 

再次是能不能的问题。能不能不只是自身的能力,还牵涉到个人的格局和协作意识问题。还有具体的策略与执行问题。总之是综合实力的体现。所谓能不能的问题,很多时候并非个人的客观问题,而是外部环境允许不允许的问题,以及自己应对那些外部环境的意志品质是否坚定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但当我们不能形成团队协作,就会感觉单兵作战那样的孤独。

能不能的问题,不单纯是勇气的问题,更多的是智慧的问题,也是方法和技巧的问题。

 

贾春宝

2020524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