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的中国芯片往事所折射的无耐与心酸


 美国工业和安全局(BIS)当地时间5月15日发布公告称,全面限制华为购买采用美国软件和技术生产的半导体,包括那些处于美国以外,但被列为美国商务管制清单中的生产设备,要为华为和海思生产代工前,都需要获得美国政府的许可证。

美国在全球范围内阻止向华为公司供应芯片,这标志着美国围堵华为力度全面升级。
如果美国禁止允许华为的供应商使用美国技术,那么华为在芯片问题上几乎没有其他选择。华为旗下的海思半导体已经成为中国系统级芯片的最大供应商,但这家半导体公司没有自己的生产线,而是依赖台积电等代工企业生产芯片。华为可能会将部分订单转至中芯国际。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斥资数十亿美元创建中国本土的半导体产业。但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生产商中芯国际只能制造落后于台积电两代的芯片。
著名微纳电子科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耶鲁大学马佐平教授表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芯片消费国,但大多依赖进口。在多数发达国家,电子产业是最大、发展最快的产业,而电子产业的基础就是半导体科技。当前中国集成电路市场有三个特点:市场规模世界第一,增长速度世界第一,贸易逆差世界第一(2018年贸易逆差达2274.2亿美元,超过2000亿美元的石油贸易逆差)。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一共有1500亿美元投入进去,很可惜这个钱主要拿来建新的集成电路厂,不愿意做创新研发,很少有拿来进行技术创新的。

院士的中国芯片往事所折射的无耐与心酸
 

结果那天谈完以后,这个总经理给我说了,马院士,我这个总经理只是执行的,主管部门要我明年有业绩、后年有业绩、第三年也要有业绩。其实你讲这些我们都很清楚,也很认同,但做不到。因为我们没有时间去做那些长远的事。我那时候非常失望,觉得这些钱可能又打水漂了,又花到没有用的地方了。
果然,他们买了几个比较小的公司就草草了事,后来又自己盖厂。结果再后来的两三年就破土,现在可能有24个芯片厂,每一个平均投入50亿美金,耗资很大。有个武汉的厂子240亿美金,技术都是买来的,又只能买人家十年前的,或者十五年以前的技术。他们不需要先进的技术,而是需要那种可以马上创造几万亿几万亿生意。
所有的新厂的产品都采用落后国际先进厂家2、3代的技术。这样长远来说,每一次都要再次买新的技术,永远跟在人家后面。

院士的中国芯片往事所折射的无耐与心酸

 


马院士感到非常失望,咱们的政策制定较为短视,那么多资金进去了,急功近利,不注重基础原创性研发,结果还是要跟着人家屁股后面跑。
一段无奈又心酸的院士往事,折射出我国以芯片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尴尬无奈处境,不从科研评价管理的体制根本上改变,今天我们看到的是芯片问题,明天还会有别的问题,问题的本质不改变,皮毛的东西改变其实结果未见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