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有国庆节,值班加读书是基本节奏,所以尽管收假之后十分忙碌,但读的书还是要多一些。所读之书基本上是比较好读的书,形成的感受反而比那些深奥的书还多,落笔的读书札记也是各月最多的。
1.《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2017》,国家图书馆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这一辑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专家讲座较多,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荀子人性论辨证》。一般认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后来的“人之初,性本善”即来源于此;而荀子大体是主张人性本恶的,力主“隆礼重法”,所以后来的法家受此观念影响更大。但本文作者经过考证和分析后却指出,孟子和荀子均没有完全提出人性是善还是恶这个绝对的观点,只是两人的侧重点不同而已。荀子并非不承认人性有善,侧重点在于,生而为人就要强化后天的学习实践锻炼。今天就应该把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观结合起来,既要重视人性的本善,发现更多人性中美好的东西;更要重视人性的实践,在不断修炼提升中达于本善。
2.《这里是中国》,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著,中信出版社。这几年全民阅读的风向明显偏向于科学知识的普及,知乎、果壳等平台的涌现即是例证,而伴随着网络这一便捷的载体,传播更加广泛,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和科学素养有积极作用。星球研究所的大名是因为其频频推出的国家地理照片而为人所知的,微信朋友圈经常有转发的相关文章。本书则是专注于青藏高原的地理科学读本,在大量精美图片的衬托下,一个神奇多彩的高原展现出来,而简洁的文字也恰到好处,既介绍了科学,又点到为此,绝不转向学术的细碎与艰涩。
3.《许倬云说美国:一个不断变化的现代西方文明》,许倬云著,上海三联书店。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是许倬云历史作品的突出特点,比一般历史学者的书明显要好读。本书延续一贯的风格,把美国几百年的历史分为开辟疆土、农业发展、工业演变、城市变迁、族群聚离、政治演化、文化流变等专题,讲得高度概况又全面到位,期间贯穿着深深的历史忧虑,一个曾经让世界无数人向往的大国,今天也在走向没落,政治的僵化、工业的衰败、社会的割裂、城市的萧条、阶层的固化,能否重新复兴作者持悲观态度。
4.《源流说:内容生产与分发的44条法则》,吴晨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个老编辑带领一群网络媒体人的心得之谈,特别是在内容分发的互联网时代,必须找到一个自由分发与主动分发的结合点,既避免信息茧房的束缚,又避免海量信息的冲击,这是本书的重要观点之一。而一度流行的以点击率、用户停留时间长短为代表的分发效率优先的平台法则以及只求效率而不讲公平,甚至是忽略价值观的现象,在今天已经开始扭转,这正是国家互联网治理深化与网络媒体平台主动转型的共同结果。作者对当前一些热点互联网现象也有着深刻分析,比如短视频的红利未来仍然可以开发,但是深度内容会有限的回归。
5.《中国乡村发现(总第35辑)》,陈文胜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这个系列后面的各辑已经读过,这本遗忘在书架里四年多才拿出来。虽然几年过去了,但书中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方面讨论文章的集中选编,到现在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特别是叶兴庆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理论的系统化梳理,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这一重大现实课题,但四年多的实践表明,这一改革还远未完成。而朱墨从社会文化变迁来解读乡愁文化的兴起,那是城市恶劣的生存环境让越来越多的人将诗化的田园乡村搬出来,作为攻击现实生活的道德高地,也就是说今天的美好乡村记忆多是文人加工出来的,真实的乡村并没有这么美好,而且大多数城里人也一定不会住到农村去,只是一种叶公好龙而已。
6.《凛冬将至:电视剧笔记》,毛尖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从公众号里看到了关于本书的推荐,抱着轻松一下的心态试读了一下,便放不下来,因为以前老看有些邪乎的好评如潮或者深奥难懂的理论阐述,很容易让人倒了文艺评论阅读的胃口。现在看到这些短小却一针见血的影视辛辣批评,那种嬉笑怒骂又不乏幽默风趣的文风,确实给人带来了畅快的阅读感受。本书读罢,又买来作者其他作品看了起来。读书也和吃饭一样,大鱼大肉吃多了,还是得来点特色小菜换换胃口。
(散记于二〇二〇年十月间,二〇二〇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午后整理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