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 于斐
当前,要想拥有市场需求的产品,除了我们熟悉并逐步深入的用户思维,更应该将用户的需求演变成具体的消费场景,而且这个场景一定要符合消费者的心智想象力,才能勾起消费者使用的欲望。
消费场景化至少要做到:
1、用户痛点的深度感知与满足;
2、用户隐形需求的挖掘与引导;
3、用户充分参与下的体验反馈与设计提升。
如果我们的产品能够最大程度地被赋予人格化,命中用户与顾客周围的情感连接,好产品就真的开始说话了。
互联网时代酒商应如何发展?
很显然,必须进行全面品牌管理。
全面品牌管理是关于全组织、全过程、全人员、全指标为品牌服务的,它是一种真善美的组合,真就是品质;善就是品格;美就是品味。
那么,品牌是什么?有人说品牌是一种符号。
其实,说穿了,品牌就是你选择的理由。
你购买一个包,你为什么要选择LV、古奇?难道没有没有比它们更好的吗?
不是。
因为它们是一个在圈子里大家都知道的品牌。
我们都生活在圈子里,品牌首先要在圈子里被众人所熟知,否则,它太小众难以产生销量。
其次,一个好的品牌,必须被更多圈子外的人所熟知。
品牌,就是让你有了一个理由,一个可以炫耀的理由,一个可以选择的理由。
卡斯特为什么在短短几年时间有了比较大的成功?难道卡斯特的酒是最好的吗?
其实并非如此。
就是因为它已经出现了品牌效应。
现在,如果真让我们数数国外的品牌,我们的消费者能记住几个?
现在的消费者去喝国外葡萄酒,非常茫然,因为不知道选择哪个,太多了,而且形象等都一样,难以辨别。
而我们进口葡萄酒的品牌效应在哪里?
首先进口葡萄酒很多连品牌都没有,何谈品牌效应?
说进口葡萄酒连品牌都没有一点都不夸张,消费者看到这么多进口葡萄酒品牌,根本记不住,也分不清,而且都差不多,怎么记住?
人们买东西都有一种心里:买自己熟悉的东西,也就是买保险。因此,不知不了解的,一般不会选择。
而且,中国消费者根本不知道怎么来区分葡萄酒的质量等级、年份、产区等。
很多人都没有去过国外,谁知道那个产区怎么好与不好?
年份好与不好也只不过是别人说而已,我们自己根本不知道。
消费者怎么选择?消费者凭什么选择?
唯一的出路只有品牌。
只有有了品牌效应我们才能成为消费者选择的对象。
做品牌的第一步,代理商要从自己代理的诸多酒庄当中,选出一个最适合打造成品牌的。
选酒庄时要参考品质、口感、价格、产地、酒庄知名度和目标市场的特征。
在主打品牌明确之后,企业需要在国内知名的诸如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指导下,制定资源分配计划,将渠道模式、传播手段和人力资源等向该系列产品倾斜。
也可以说,是用卖其他产品挣的钱,来扶持主品牌的成长。现在很多酒商已经开始进行战略部署,比如XX酒业将拉菲系列产品作为运作的重点,XX酒业倾力主推卡斯特X茜等等。
二、渠道控制薄弱
进口葡萄酒最大的对手应是国产葡萄酒,抢占国产酒份额是进口葡萄酒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
在竞争对手的薄弱环节,以区域市场找到突破点而异军突起。
某些国产强势品牌由于区域战线拉的很长,渠道范围很宽,在资源分配上就难以平均,必然呈现出很多薄弱区域和薄弱渠道,加上国产品牌多是采用代理制,由于历史原因,代理政策比较粗放,厂商矛盾越来越突出。
由于资源有限,三大品牌不得不将主要资源和精力放在其主要战场上,去维护巩固其现有利益,这给进口葡萄酒制造了切入机会。
进口葡萄酒的销售渠道分三类:分销渠道、零售终端和团购直销。
在经营分销渠道时,选择有价值的分销商,除了用高额的渠道利润引诱分销商之外,还应当适度给予推广层面的支持,培养最终消费者的忠诚度,从而真正实现分销商的忠诚。
零售终端当中最重要的是葡萄酒屋、西餐厅、高档超市和大型葡萄酒零售网站,代理商可根据自身产品定位进行终端的布局。
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几类终端同步运作,但需要避免线上线下的价格冲突。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一些品牌已经同时出现在各大葡萄酒网店、连锁酒屋和大型超市,实现了核心终端的广泛布局。
对于团购直销,一般认为这是个不可复制的资源。
但实际上,对葡萄酒而言,如果充分发挥出俱乐部营销和会员制营销的潜力,完全可以衍生出更多的会员。
像富X酒窖、酒X佳等,就是将自建终端和会员制营销相融合的典型案例。
同样,在价格相同和相近的情况下,进口葡萄酒仍然比国产酒具备优势。
对于夜场和餐饮场所来说进口酒几乎是一片空白,虽然会遭遇高额的进场费问题,但从价格空间上看,夜场和餐饮的利润空间已经可以支持其营销费用。
三、形象认知不足
现在的葡萄酒还不成熟,尚未达到市场细分的阶段。
当前最好的策略是适应消费者,顺应流行趋势,等行业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再结合葡萄酒文化做出个性化和专业化来。
而有些酒商过分强调专业性,把葡萄酒文化演绎到极致,结果没几个消费者能看懂,最终产品卖成冷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