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之中竹难写


  植物之中竹难写

  竹,又名竹子,多年生禾本科竹亚科植物,茎多为木质,也有草本,竹原产中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像四川,重庆,湖南,浙江等,品种繁多,适应性强,分布极广,中国有37属约500种,以四川地区为主,被誉为“云山竹海,天上人间”的蜀南竹海是世界上集中面积最大的天然竹林景区,共有竹子400余种,7万余亩,葱绿俊秀,生意盎然。

  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傲雪凌霜,倍受中国人喜爱,与梅、兰、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从古至今文人墨客,爱竹咏竹者众多。苏东坡曾感叹地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竹,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历风霜而不凋,秀竹滴翠,姿态万千,雅俗共赏的竹文化源远流长。“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文人正是以竹之虚心有节喻其美德,歌颂其坚贞不屈。

  英国学者李约瑟说: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中国文人墨客把竹子空心、挺直、四季青等生长特征赋予人格化的高雅、纯洁、虚心、有节、刚直等精神文化象征,古往今来,“人生贵有胸中竹”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常借梅、兰、竹、菊来表现自己清高拔俗的情趣,或作为自己品德的鉴戒,当代诗人周天侯的《颂竹》:苦节凭自珍,雨过更无尘。岁寒论君子,碧绿织新春。

  古人爱竹,文人墨客为之挥毫吟咏,绘画抒怀,也形成了独有的竹文化。司马迁说:竹外有节礼,中直虚空。白居易:“水能性淡是吾友,竹解心虚即吾师”。亦有:“竹死不改节,花落有余香。”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坚韧挺拔,曰正直; 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曰奋进; 竹外直中通,襟怀若谷,曰虚怀; 竹有花深埋,素面朝天,曰质朴;竹一生一花,死亦无悔,曰奉献;竹玉竹临风,顶天立地,曰卓尔;竹虽曰卓尔,却不似松,曰善群; 竹质地犹石,方可成器,曰性坚;竹化作符节,苏武秉持,曰操守; 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曰担当。

  相传五代十国时,后唐招讨史郭崇韬征蜀,蜀主王衍投降。郭崇韬将蜀中宝货搜括殆尽,并强占李夫人。李夫人擅长书画,不喜欢粗暴的崇韬,悒悒不乐,时常独坐南轩。皓月当空,窗上竹影婆娑,李夫人用墨笔在窗纸上描写竹影,第二天再看,发现所画竹影,生意具足,就产生了墨竹画,并为世人所效法。《图绘宝鉴》:李夫人,西蜀名家,未详世胄,善属文,尤工书画。郭崇韬伐蜀得之。夫人以崇韬武弁,常郁悒不乐,月夕独坐南轩,竹影婆娑可喜,即起挥毫濡墨,横写窗纸上,明日视之,生意具足,自是人间往往效之,遂有墨竹。

  墨竹画,顾名思义是用毛笔蘸墨画的竹子,墨竹画因其用笔遒劲、节气高尚,一直以来都受到历代文人雅士的推崇,“画到白头难画竹”,墨竹的用笔难度是非常高的,不通书法、不出笔力则根本无法驾驭。墨竹画也最能反映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虚实相生,有无相成,于留白处生奇观。

  唐代诗人白居易《画竹歌》 咏道:“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人画竹身肥拥肿,萧画茎瘦节节竦。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

  吴历言:“竹之所贵,要画其节操,风霜岁寒中,卓然苍翠也。山中酒熟,独酌成醉,信笔挥洒,遂成苍翠,甚娱乐也。何可一日不画此君?”竹四季常青,形态潇洒,有不畏风雪直上云霄的刚毅性格和凌云之志。竹子中空,是谦虚正直的象征,它的绿叶不能与百花比美,凭的是一份虚怀若谷的淡雅。竹影摇曳中,拂去了红尘的俗媚,苏轼云:“无竹令人俗”;白居易《养竹记》有言:“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故君子多数之庭实焉。”因此,文人雅士的居所总少不了青竹陪伴,墨竹成为文人画的表现主题之一也就自然而然了。

  墨竹着意于单纯水墨的朴素、淡雅的境界之源。随着文人个性的不断张扬,主题精神、观念在绘画中的彰显,水墨的表现力在明清更加显示了它内在的巨大活力。墨分五色,墨和色共同编织了一个梦幻般的竹林世界。从设色来说,“淡色惟求其清逸,重彩惟求古厚”,即淡彩要能清逸雅正,重彩能够古厚臻丽,在画面中没有跟从事物的浮光掠影,而是用单纯的色彩强调着具有写意意味的形象。

  墨竹给观者展现的并不仅仅是竹本身而已,而是心之竹,一种游走在内心的节奏与韵律,昭示着对自然,对生命节奏的赞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解释水墨画:“夫阴阳陶蒸,万物错布。玄化无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青之彩;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清而翠,凤不待五色而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墨竹画意境清雅高洁,构图动静结合,以纵取势。竹林之间的留白使画面顿生灵气,仿佛让人感到清风拂过,宇宙之气充斥其间,进一步提升了竹鹤意境。正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画中之景与空间布局融为一体,借透视法淋漓尽致表意味深长的空间和无穷无尽的气韵。

  蔡律  2021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