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桷垭老街比洪崖洞更耐看
黄桷垭老街散发文化的芬芳,比洪崖洞更耐看!“幽幽南山上,黄葛古道来;青青石板路,商贾马蹄响;绿绿树荫间 ,清风拂面爽;浓浓老街味 ,散发古色香。” 全长600米的黄桷垭老街,老街依山而建,屋舍高低错落、风格迥异。175栋房屋呈现“一栋一景观、一栋一特色”的建筑风格。
资料记载,黄葛古道乃巴渝第一古道,始于唐朝、兴于宋元、盛于明清,这条古道是历代渝黔、渝桂、渝滇商贾的必经之路。古巴渝驰名的青铜、瓷器等工艺品,丝绸、蜀绣等纺织品,汇集于重庆城,由商贾组织渡船过江,再由马帮、背夫驮运,首经黄葛古道运往黔、桂、滇。与此同时,云南、贵州的名茶、名药材、皮毛、土纸等货物,最后经黄葛古道进入重庆城。
各类商品从海棠溪沿古道上黄桷垭,其地势陡峭、山路崎岖、漫漫长路,负重前行到达垭口时,已是人马困顿,此处便成为背夫、马帮集中歇息之地。有人瞅准了商机,于是在此建房住家提供服务,故成为黄桷垭老街之起源。
昔日的黄桷垭从背夫歇息之地、官府驿站、驻扎兵营,逐渐发展成为商贾云集的古街,至明清达到鼎盛时期。光绪15年(1889年),因黄桷垭的繁荣,巴县在此设立崇文镇。光绪17年(1891年),重庆开埠,贵州商会馆、云南商会馆相继在黄桷垭古街中建成开馆。
黄桷垭老街位于重庆南岸区南山崇文路12号,“千年黄桷垭,一道通古今”, 三毛出生于黄桷垭,黄桷垭是作家三毛第一故乡,这处老房曾住着三毛及其父母、姐姐,以及三毛伯父一家人。三毛在这里度过了短暂的幼年时期,喜爱荡秋千、戏水缸,特别喜欢看《三毛流浪记》漫画。从事写作后,总觉得自己像《三毛流浪记》的主人公,于是取笔名为“三毛”。
黄桷垭老街中部有晚清第一词人赵熙的旧居“静庐”。赵熙(1867-1948),字尧生,号香宋,四川荣县人,蜀中五老七贤之一,世称“晚清第一词人”,在近代川渝传统文人中,乃一流大文人。他“工诗,善书,间亦作画。诗篇援笔立就,风调冠绝一时。偶撰戏词,传播妇孺之口”。赵熙一生勤学,读书不倦,家有藏书数千卷,多精心评点,今成都草堂藏有赵评点杜诗四部。其文章骈散俱精,以散文为多,尚存有成都草堂、峨眉山、乐山乌尤诸寺碑文。
抗战时期,蒋介石坐阵黄山云岫楼,除指挥作战之外,还招揽巴蜀名流以提高其名望,蒋介石命孔祥熙为赵熙在黄桷垭老街安排了一处居所,因赵熙长时间在此居住,故为其居所题名“静庐”。三界名人李奎安与赵熙同街相邻而居,曾拜赵熙为师,二人晚年均好佛学,常结伴去华岩寺拜佛修行,吟诗作对,钟镜和尚便将赵熙、李奎安的诗词刻嵌于寺庙中,至今保存完好。
老街上有名的李奎安故居,李奎安在1925年以巴县议事会议长身份,第一个提出议案,倡议筹办重庆大学,他是巴渝地区鼎鼎有名的“五老四学士”的“五老”之一。他早年弃教从商,由工厂的一名技术人员成长为董事长,并先后组建或重组财团、生丝、自来水等公司;关注教育,率先提倡创立重庆大学;提出“政为统治所用,政为民生所谋”的主张,得到上至高官、下至平民的认可,并于1940年重庆被定为战时首都时,当选重庆市参议会副议长,成为政界、商界、文学界“三界”名人。
夜晚黄桷垭老街泛起橙黄色的亮光,便如岁月的沧桑;家家户户门前高挂的红灯笼又将这种刻意的迷茫释放,独留下温情脉脉的人间烟火气。老街在古朴中闪耀着让人心领神会的灵动,一贯穿着古朴外衣的老街现已披上崭新的绚丽外衣,处处藏有惊喜,特别是有三毛、赵熙、李奎安这些文人的风骨犹存,值得游客细细品味。
蔡律 2021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