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札记·连载18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主要论述治理者的治理水平问题,并把治理者划分为四个层次以及人民对不同层次治理者的评价。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是说最高的治理者,是人民只感受到他的存在;其次的治理者,是人民可以亲近他赞誉他;再次的治理者,是人民畏惧他;更次的治理者,是人民敢于轻蔑他。因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因此,按照他的标准,老子在这里把治理者划分了四个层次,同时也揭示了人民对不同层次治理者的态度。

  在老子划分的四个层次中,最高层次的是“无为而治”的治理者,人民见不到他而心里有他;其次是能务实干事的治理者,人民容易接近也给予赞誉;再次是依仗权势施行威严震慑的治理者,人民由于害怕畏而远之;更次的治理者是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人民敢于起来直接侮辱它轻蔑他。

  “太上”,指最高位、最高明,也指最古老。无论从哪个方面理解,都可以看出老子对“无为而治”的推崇。无为而治,“为无为”,鼓励大家都顺其自然生产生活,人民富足安定,觉得自然而然,社会也就自然太平。这是老子希望的“道”的境界。而现实社会中,不乏治理者人为的把人民划分为三六九等,甚至有种族肤色之分,以是否利我为标准,结果导致社会不公不平不正,导致矛盾重重纷争不绝,这就要从治理者本身找找原因。

  换位思考,从被治理者的角度来看这四个层次,像是以人民的评介、人民的满意度为标准。人民都真心拥戴的,是最高层次的治理者;人民容易接近也给予赞誉的,是其次的治理者;人民忍气吞声畏而远之的,是再次的治理者;人民怨声载道直接看不起而给予轻蔑的,是更次的治理者。现实人类社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妨让老子执道纪以巡天下,也来个点评。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是说治理者失信于人民,人民就不给予信任。最好的治理者,悠闲自在,按照自然法则顺势而为很少发号施令,不去横加指责,人民都能感受到他的影响力,感受到他的存在,当功成业就的时候,老百姓都会说,我们上下一心,都依道而行,成功是很自然的。

  从这这一章也可以看到,无为而治不是啥也不干,其真正内涵是依道而为,是不为自己而只为人民大众。只有合乎“道”的法则,人的行为与“道”吻合,才会自由自在、事半功倍。历史过去的发展,也已经证明了“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的真理性,多少治理者不是因失信于民而在人民的不信任中倒台的!

  老子在前面曾讲过功遂身退,在这里提到了功成事遂。遂,是完成、达到目的的意思。讲功遂身退是从治理者的角度,希望治理者在建功立业后要有不争、不居、不盈的态度;讲功成事遂,是从百姓的角度说百姓的看法,当天下安宁的功成事遂后,百姓说这是自然的。意思是治理者治理有方,不给百姓添堵,百姓发展生产安居乐业,是很舒心很满意很自然的。无论是功遂身退,还是功成事遂,里面都有个政绩问题,治理者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治理的政绩要由百姓来评价。

  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一俊遮百丑”的现象,好像只要不犯大错就可以拿点要点,一旦被查处,还想拿“没有功劳有苦劳”来说辞,以求功过相抵。其实,古人都说了功遂身退、功成不居才符合大道,今人还有什么理由为自己辩解呢?每个人都必须置于“道纪”之下,循规蹈矩约束自己的行为,越是有功越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而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把功绩当作为自己讨价还价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