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再次阐述“无”和“有”、“道”和“德”的关系。前面讲过,“道”是对“无”的抽象的表达,是对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德”是“有”的实在,是具体的践行。老子在这里说,“无”决定“有”,“道”决定“德”,再大的“德”也要依道而行、惟道是从。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是说再大的“德”,也是遵从“道”的。“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若有若无的。孔,广大博大;容,具体的形态。老子在前面第十章论“德”,说过玄德同于道,“德”是遵循“道”的实践,是行为。在这里又强调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是告诉人们,再惊天动地的行为也要遵循“道”,要符合客观规律。从一个人的行为到一个国家的行为,都是这个道理,这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说“道”是幽远深奥的,其中有具体的物象;“道”是恍恍惚惚的,其中有具体的事物;“道”是深远玄妙的,其中有精妙的道理;“道”的精妙道理,是非常真切的,是值得信赖的。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是说从现在上溯到远古,“道”从来没有消失过,依据它才能观察认识万物的发展变化。我是怎么知道万物发展变化情形的呢?就是是从“道”开始的。老子论“道”,说“道”虽然虚无恍惚却真实存在,是万物的本源,再大的“德”也是遵循“道”的,自己从中悟出了这个道理,并用这个道理洞察了世界。
老子所说的“道”,具有虚无和现实的两面性,虽虚无恍惚却能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就是因为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可以通过具象的物、真切的感受来认识“道”的无所不在。老子在第四章也讲过,“道”的特性是既和光同尘,不显山露水的存在于万物之中,又湛兮或存发挥着法则的作用。如果人在生活中掌握了这个道理,不仅会感知“道”对万物的影响,也不仅能提高依道而行、按客观规律行事的自觉性,还能够全面加强自身的修养,提升自身的品味。
老子在第十章曾讲“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把大德的品质与“道”的品质并列起来。在这里又讲大德唯道是从。可见,大德与大道是相融相通的,也像大道一样恍恍惚惚、幽远深奥,大道与大德也是“同出而异名”。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显现;无道就无德,有道才有德,行为合于道的为有德,不合于道的则无德。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一个人能力有大小,职位有高低,阅历有深浅,都应依道而行。
根据上述观点,老子所建构的道德体系也就基本建立起来了。用现在的话说,“道”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知;“德”是主观实践、践行、行为,那么,惟道是从,就是天道人道要合一,就要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知和行的统一。主观意愿违背客观规律会碰壁,实践脱离理论会盲动,行为离开法则会出偏。
“道”,和光同尘湛兮或存,体现在宇宙万物上,所以它代表的是宇宙观和世界观。“德”,是人类惟道是从的践行,合道的践行,是一个人、一个国家的践行能力的内在品质,是一个人、一个治理者所应具备的内在素质标准。在这个意义上,真正领悟大道的人,与天下人共命运,以共建共享共生共荣为己任,才是拥有大德,才能将德行发挥到极致。天人合一,就是要求人的行为要符合自然法则,符合大道。
世界就是这样,它本来有自己的规律性即“道”,本来应万物和谐、以和为贵,遵照自然法则自然发展,而有些人却总是不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们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从维护自己的权利地位出发,总想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于人,总想通过打压同类让自己的利益优先,总想自己的胳膊粗拳头大就可以让天下惟命是从。殊不知,此举有违大道,伤天害理,一厢情愿而已,其结果也一定是不能得逞的。
凡事应以惟道是从来衡量,对己对人不能用双重标准。自己不想落后,却不择手段打压别人进步,把自己不符合“道”的行为强加于人,只能叫做恣意妄为、为所欲为,恃强凌弱者惯用此术。根据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的原则,人类当同舟共济和合为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而在放纵自己苛刻别人的双标下,己所欲者可施于人乎?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