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以不合“道”的行为和合“道”的行为做对比,重点讲无为而治的道理。无为而治是按照道的法则即客观规律去治理,不能做到无为而治就会治理失败。有道的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凡事不过分,一切随顺自然。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是说想以武力据天下为己有,我看是不能实现的。天下最好的神器,是客观规律性,客观规律性是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改变、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把持的。因为自然界里的一切事物都有各自的存在方式,不能人为的强加干涉,否则就会违背大道,受到大道的惩罚。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的最好治理方式,是顺应大道,无为而治,想用武力强取天下是行不通的。现实世界上,却总有人想凭借着粗胳膊大拳头以武力而取天下,五洲驻军,四洋游弋,威胁恫吓不止,结果是自己树敌于天下。老子早就说了,那是行不通的啊!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是说凭主观意愿想改变客观规律性的人一定会失败,想去取代、把持客观规律的也一定会失败。所以圣人是主观符合客观依道而行不妄为,因此不会失败;是顺应客观规律而不以主观意愿去把持,因此也不会失败。客观规律性是可以认识、可以遵循的,但不可以被主观意愿所改变所取代,古今中外,任何治理者都不能把客观规律作为服务个人的工具。
“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是说人间事物有行有随,有缓有急,有强有弱,有安定有危险,所以,有道的人一定要去除那种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做法。甚、奢、泰,都是极端、过度的意思。大千世界,万物纷呈,人也是千人千面,性情各异,其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都是客观存在的,强扭的瓜不甜,社会治理者应顺其自然,因势利导,而不要走极端简单化,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别人身上。
有行有随,是秩序,各自走向极端就打乱了原来秩序而重理秩序;有缓有急,是主次,各自走向极端就颠倒了主次而重置本末;有强有弱,是相生,各自走向极端就不再相生而是再生。有安有危,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普遍存在于生产生活中,存在于社会治理中,存在于小小寰球中。
安中有危,危中有机,各自走向极端也会带来颠覆性转变,所以要安全警钟长鸣,常抓不懈。生产生活中习惯性违章带来的事故,被同一块石头绊倒许多次,就是因为忽视了“安”,走向了极端。危险一旦发生,教训惨痛,人们才又会在痛中思痛中重新重视“安”。社会治理中,百姓的民心所向是最大的“安”,所以不能做有违民心的事,否则会发生覆舟的“危”。地球村里,人类的共同愿望是和平安宁和谐共生,所以要时刻警惕、努力制止疯子狂人相残同类的“危”。
现实世界中,虽然所有的治理者都打着为了人民的旗子,却不乏有人不去“甚”、不去“奢”、不去“泰”,总想着自己说了算,总想着凭借武力据天下为己有,总想着自己当老大自己利益优先而为所欲为。其实,在先哲老子眼中,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的,是不能得逞的。天下的治理者,既然挂起为了人民的旗子,就不能代表特权不能凡事自己优先,就有一种“仆”的责任,一种相互尊重、服务天下的责任。恃强凌弱,“将欲取天下而为之”,是向极端化的趋向发展,其结果也可想而知,“吾见其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