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表达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把宇宙、人生和社会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根据自然法则揭示了人生法则,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够首先为他人着想。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说天地是永久存在的,而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不是只为了自己长生,所以才永远长生。老子在第二章讲过,“道”的品质是“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在这里又重申这个观点,天地包容万物生养万物却不考虑自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反而得到了长生。不自生,不是只为了自己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是说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像天地那样,先为别人着想,为别人付出;凡事让别人占先,自己才能得到大家的赞誉和回报,凡事把自身的利益安危置之度外,自身的利益安全反而能得以保全。这不是因为圣人没有私心,是因为圣人不自私反而成就了自身。
首先付出,才能得到回报,这是最朴素、最简单不过的道理了。这是自然法则运用到社会领域的人的起码的行为准则。对治理者是这样,对普通人也是这样。早在老子之前,古代就产生了民本思想,老子在这里显然是认同的。姜太公以民为邦本,顺民意而治齐,五个月使齐国安定下来。管仲首倡的以人为本至今还传为佳话。当时,管仲和齐桓公讨论建议如何成就霸业,管仲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老子在这里把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上升到了天地之道的理论上,进一步提出治理者要学习天地品质,要遵循天地法则,做到天人合一,民众为先。
根据天长地久和圣人的做法,老子得出了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的结论。因此,老子是写给治理者们看,希望治理者能从中悟出这个道理,也能做到“后其身”、“外其身”。老子也是写给每一个人看,希望每一个人能够学习天地不自生而长生的品质。所谓长生,就是能让自己永远活在百姓的心中。百姓感觉到一个人好,就希望他能够永远存在,他的生命与灵魂在百姓心中就永远都不会消失。从这些论述,可见老子对自然法则的见解多么深刻!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成其私,正是后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原形。几乎与老子同时代的佛教经典中,也说过“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心无挂碍,是心里不因个人利益患得患失的意思。现今人们的说法是“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身先士卒,先人后己,还有无欲则刚、无私无畏、心底无私天地宽等等,这些都是一脉相承的道理。
大道至简,天下为公,不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治理者才能践行“无为而治”,反之,如果天地和万物都在争夺自身生存的优越条件,圣人和百姓都在争夺各自眼前的利益,那就会物欲横流,欲豁难填,争权夺利而无所不用其极,那么圣人也就无所谓什么圣人。以服务天下为己任,会赢得天下;想攫取天下为己有,就失去天下;自己首先有高尚的人格行为,才能感召群众带动群众。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然而,直到距今一百五十年前,这个极其简单的道理才终于在全世界开始普及,有向全人类宣言者,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而新兴的一无所有的人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没有全人类的幸福自己也不能独善其身。根据这个宣言而新兴的政党也开始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作为了自己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百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这个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的政党,才会赢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才会成为一国人民的政治核心、领导力量。反之,谋取政党私利,脱离人民群众的,迟早也终会一无所成。
“道”生万物,是“天地根”,天和地也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依道而生,依道而行。老子在这里讲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讲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无私故能成其私,都是效法天地大“道”,都是遵循自然法则,老子在这里既阐述了矛盾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又揭示了先人后己理论的根源根据,还用积极辩证观点阐明了人生哲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古人的智慧要为今人所用,但愿老子穿越回归,像当年训导孔子那样,逐一约谈天下的治理者,专门讲讲天地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圣人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的道理,知道这个道理的人越多,天下才越安宁。
虽然古今中外完全不为自己着想的人是不存在的,要承认人所拥有的自私性,但却不能任由这种自私性肆意泛滥,要通过各种教化引导的方式方法使人尊顺“道”,回归淳朴纯真的自然本性。自然本性和自私性是两回事,前者来自先天,是自然属性;后者来自后天,是人为属性。天长地久是因为符合自然法则,先人后己也正是符合自然法则。因此,要遵从自然法则,顺应发展规律,明白得失相依、有无相生、利他利己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利人利世达到利已,这才是社会发展的常态。
联系老子在第四章讲的和光同尘湛兮或存的道理,仔细想想老子在这里论述的天长地久的原因,两者的关联十分紧密。“道”,和光同尘而又湛兮或存;天地所以能长久是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所以,老子希望圣人能够在和光同尘中保持清澈透明的品格,行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成其私之道。这也很像一杆秤,用来评判治理者的优劣很是可行。扎根于群众之中不搞特殊化、一心为群众谋利益而不先考虑自己的,才是好的治理者。
现实生活中,个人私欲和利益驱使的原因,官本位思想、以权谋私、权力寻租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有的治理者也看似在为群众做事,却或中饱私囊,甚或抢在群众前面先把自己富丽堂皇起来,因而时有苍蝇被拍,时有老虎被捉。究其原因,是没有和光同尘湛兮或存,没有后其身外其身。天道是不自生故能长生、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无私故能成其私,而身为一方治理者,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只顾自己的利益,抢先自己的利益,就只能咎由自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