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札记·连载9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以自然界的有形的水来比喻无形的“道”,阐述了人生法则。水的作用是滋润万物,水的特性是“水往低处流”,老子用来比喻有道之人的品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一样,利大众而不争,甘居卑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说最高尚的善像水一样,水的善表现在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短长,表现在总是停留在众人不愿去的低洼之地,所以,这种品德几乎就是有形的“道”。上为至高,上善,高尚的善行。水的善行最高,虽然它是自然界里的生命之源,却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最柔弱,最无争,最会谦卑地向下流淌,且在随遇而安中清静无为而又无所不为。老子在第二章讲“道”对万物是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在上一章讲“天地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在这里讲水是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在理论上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水的品格几近于“道”。水性柔润,善利万物而不争;大道无形,“道”化一切而弗居。

  对于水利万物而不争,几近于道的品质,儒家也有言,“智者若水”,“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可以覆舟”;释家则提出 “水喻真心有十义”,“善心如水”。后人还以流水不腐以示经常活动,以饮水思源告诉人们不要忘本,行云流水文思涌,高山流水觅知音。自老子至今两千五百多年来,上善若水不仅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更成为历代仁人志士所遵守的座右铭,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之花。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是说上善的人之所以高尚,是甘居卑下的环境,心胸宽广渊博,待人仁义可亲,说话信守诺言,为政“无为之治”,做什么事都有能力成功,每有行动也善于把握时机抓住机遇。上善的人正因为有谦卑不争的美德,所以才不会出现过失不会留下埋怨。

  老子在这里一口气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继以水喻道之后又以水喻人,人一旦拥有了像水一样的品格,谦虚低调,胸怀宽广、仁义可亲、诚信如一,无为而治,善于矛盾转化,善于抓住时机,助人为乐,恬淡自然,就免去了患得患失的精神折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一个治理者,甚至一个政党,要达到七善的境界很难,需要一个长期的、艰难困苦的、既有外拒惑又有内净化的育化过程,需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大道,始终不渝。

  有形的水也是循“道”而行,其随遇而安体现了它的多变性,或为潺潺清泉,或为飞泻激流,或为滚滚江河,或为汪洋大海。水,既能滋润万物,又能摧枯拉朽;既有排山倒海之势,又有含蓄柔情;既能大浪淘沙,还能载舟覆舟。老子在这里提出“上善若水”,以有形喻无形,显然是用更直白的语言让人们领会“道”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具体的明确告诉人们,要学习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格,在生活中做到“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无形的“道”展示的力量,小,可以令人静心养性、安身立命;大,可以使人凝聚天下、安邦定国;弱,可以令人没有丝毫感觉;强,可以弄得翻江倒海天崩地裂。真正的圣人,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尽其所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而不会与他人争功争利。处众人之所恶,就是居善地,谦虚谨慎、保持低调;夫唯不争,就是做了有益于人民的事也只管去做,功成而不居,不去计较个人的功利。根据自然法则,只管利他利人而看淡功名利禄,这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人作风浮夸、好大喜功、沽名钓誉,甚至置他人付出的血汗于无视,冒名抢功,剽窃他人功劳、贪天功为己有,此种人心胸狭隘,行为猥琐,堪与人渣无异。但愿随着时代的前行脚步,这种人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