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札记· 连载45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阐述了生命和名利的辩证关系,告诉人们不要把名利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在名利面前要“知足、知止”,这是老子的名利观。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一连三问,紧扣人们关切的名利得失问题。名声和生命相比谁是最亲近的?生命和物质财货相比谁是最重要的?得到名利和失去生命,谁是更有病害的啊?古今往来,名利得失一直是引起争纷的乱象之源。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一连两个断语,警示人们过分追逐名利就会导致身败名裂,带来更惨重的损失,这种现象已被无数案例所佐证。其实,人生在世,得到名利本身并没有错,自古以来人们就追求功名,追求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老子说的功成不居、功遂身退,也是要首先功成名就。根据矛盾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老子在这个问题上持辩证态度,一贯主张至誉无誉,在名利问题上要适可而止,且不要自满,要蔽而新成,再立新功。老子认为,生命比名利重要,人为财死如同鸟为食亡,过分的追求名利而不知满足,就成了贪得无厌、欲豁难填,反而成了一切祸患产生的根源。甚爱,是过于追求名利;多藏,是过于贪敛财物。

  这个观点,老子在前面论道时多次讲过,要“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圣人要后其身、外其身、功遂身退;要为腹不为目,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要“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如果宠辱若惊则大患若身。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是说一切事物都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可能,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这是自然法则。只有知止知足,才能长久。名利、财物和生命相比算得了什么呢?为了财物放弃自身的价值和尊严,为了虚名不惜自贱其身,这是自遗其害。

  真理再向前跨出一步就是谬误,本来人讲究名利是很好的事,而一旦越过临界点追求过分了,也会走向反面。所以,老子明确指出,人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要活的有意义,不要过于看重名利和财富;要知足常乐,适可而止,万万不可无限制地去追名逐利。那么,知道了这个道理,就要正确对待名利,树立正确的名利观,这需要学习“道”的品质去身体力行,身体力行的认真实践,才是“德”。对待名利,也要自知者明,也是自胜者强。

  对于知足不辱,在这里对物质财富有满足的意思,而在第三十三章老子讲过知足者富,则是指要用越来越多的知识充实自己,才是真正的富有。对于知止不殆,这里是适可而止的意思,而在第三十二章老子讲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则是指要知道万物兴作发展的行止过程,从而因势利导不让它们发生什么危害。可见,同是知止不殆,也在不同环境中有不同的意义。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确实是活的灵魂,同样的词语用在不同的地方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就像穿着泳装在水上项目比赛时,会给人以美感,如果还是穿着那身同款泳装直接去逛超市,恐怕会有失文雅而贻笑大方。

  对名利观也要做具体分析。老子在第四章曾说过和光同尘湛兮或存的道理,在第七章讲过是以圣人后其身外其身以其无私成其私的道理,在第九章讲过功遂身退是天之道的道理,在第十三章讲过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卡托天下的道理,在后面章节中还要讲“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为心”的道理,而且在第二十章也老子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是“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因此,治理者的名利观在于是否正确对待权力、名利和百姓。正确的名利观,应该是淡泊名利、无私无欲的为天下百姓做事,而不是去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道了如何树立正确的名利观且认真践行,有了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功名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普通人,也应该向老子学习,自觉地在名利观问题上加强自身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