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用“道”的醇厚自然本性,明确阐述了有道的治理者必须是以百姓为心,提出了要“德善、德信”的观点,再次希望治理者收敛个人的私欲,使天下的人都心归淳朴自然。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常,恒久;常无心,恒久的没有私心。这里说有道的人是恒久的没有私心而恒久的心系百姓,以百姓为心。老子是古代民本思想的先驱,在这里直接提出的要以百姓心为心,至今也已经流传了两千五百多年,并演化为心系百姓、情系百姓、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心中装着百姓,以人民为中心、做群众的贴心人、人民至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因为,人民就是天下,天下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如果老子穿越回来看看自己的故乡,相信他老人家一定会感到欣慰。
根据自然法则,治理者和人民群众也是相依相存、冲气以为和的矛盾事物,人民群众养活治理者,承载治理者,处在最基层只想安居乐业安定安宁而别无他求,具有“道”的品质,是国家的根本所在。因此,以民为本、爱民治国是天经地义的事。老子面对春秋无义战的时代,坦率的呼吁治理者们要认清本末,不要为私利而争战,要永远的以百姓心为心,为百姓着想。老子的民本思想至今也闪耀着哲理的光芒,应该在小小寰球广为普及,让地球村的每一个村民都来科普。因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不孤也,天下一家;“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但“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普通人和治理者中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好像太少了。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是说无论是对自己友好诚信的,还是对自己不友好不诚信的,自己都以友好诚信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一视同仁做法,才符合“道”的本性,这种一视同仁的行为叫德善、德信。最近看到有邦国治理者说,要做推举自己者的治理者,也要做没推举自己者的治理者,不管其真心如何,仅从字面来看,倒像是去学了老子的话来说说。
这个德善德信的观点,老子在第五章也讲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善于不善、诚信与不诚信,都是矛盾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从“道”的眼光看,都是正常现象,所以老子对善于不善、诚信与不诚信,也都一视同仁,而且亲力亲为,有德善、德信的实际行动。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德善何在?德信何存?全在于存于人的实际行为中,要看看一个人实际做了什么。现实生活中,有协和万邦致力共赢的,也有拉帮结伙仗势欺人的;有和和为贵不求霸权的,也有霸权思维不容别人发展的;有一方遭难八方支援的,还有故意挑起动乱制造难民、连个防瘟用药也要分肤色穷富的。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歙,收敛的意思,歙歙是谨慎小心无所偏执。老子在这里说,圣人很注意收敛自己私心杂念而时刻想着百姓;一般的百姓往往关注那些看见听见的具体事物,而圣人是根据“道”的法则保持婴儿般的纯真质朴。老子在第二十八章也讲过,“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也是说治理者在其位,就要收敛自己的欲望,要使自己和天下人的心都归于婴儿般纯真质朴。治理者浑其心皆孩之的具体做法,老子已经在第三章讲过,要“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