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从自己坚定尊道行道的做法说起,论述了违背道的严重性。对社会上存在那些违道害民的治理者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是说老子能够始终做到对“道”的知行合一,且唯一做的就是遵循大道敬畏大道,生怕做了有违大道的事。这表现了老子独立特行的性格,也表现了老子坚定不移的道德观。介然,坚定、不动摇,指老子深明道的哲理,坚定不移。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意思是有些人总是放着平坦大路不走偏去走崎岖走小路,指本来依道而行就很顺利,可总是有人背道而驰,凭着主观意愿去走弯路,得不偿失。结合老子的政治主张,可以知道这句话是说给治理者听的,那些治理者“以身轻天下”,放着平坦的大道不走,不去无为而治,反而喜欢走歪门邪路。夷,引申义平坦。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这是老子切中时弊的犀利语言,揭露了宫廷富丽堂皇而农田却十分荒芜,粮仓十分空虚的现状;严厉批判那些穿着华丽的衣服,佩戴着锋利的宝剑,吃厌了精美的食物,占有了大量的财货的官吏,简直就是盗贼,是盗贼在自我夸耀!老子也严肃地指出,这样的所作所为实在不合天道!除,本义宫殿的台阶,这里比喻宫殿的台阶很高,朝廷高高在上。“田甚芜,仓甚虚”,指战乱导致农田荒芜,粮仓空虚,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的悲惨情景,而这种悲惨情景正是治理者违背大道走邪路所导致的。
老子论道论德,一再强调无为而治,希望治理者要心系百姓,不要去颁布过多的苛政骚扰人民,不要发动无谓的战争祸乱人民,老子还专门讲过“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的道理。而治理者违背无为而治大道,穿着漂亮的衣服来显示自己的尊贵,佩带着锋利的宝剑以夸耀自己的权势,饱餐美味佳肴奢侈无度,无异于强盗行径,可以说是窃国大盗。有违大道成为大盗,那么,统治者离灭亡也不远了。看现实天下,这种现象似乎正在重演,有居高临下者,总炫耀自己的尊贵,炫耀自己的强大,炫耀自己的优先,以傲慢轻蔑天下,以谣言挑起动乱,无所不用其极而置天下民生于不顾,不也是“是谓盗夸,非道也哉”吗?
大道和小径,也是矛盾两个方面,也会相互转化,这里的大道小径,更是指是不是依道而行,是不是按客观规律办事。老子首先表明自己的态度是“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且介然坚定,毫不动摇。这也是老子一贯的现身说法。
老子在第十三章说过“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最怕惹祸上身,而我连自己的生命都不考虑何患之有?
在第二十章说过“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自己是远离物质诱惑、甘作一无所有沉默无闻的愚人。
在第二十一章说过“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我怎么知道天下大事的情形的呢,是依据道德法则。
在第四十三章还讲过“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我是深知“无为”的好处的,不多言语可以施教,无为而无不为,天下的人很少有人明白这个奥妙。
在这一章,老子对行于大道“唯施是畏”的观点,是个很重要的命题,告诉人们对于“道”,一方面要坚定信念、坚决执行、毫不动摇,一方面要心有敬畏。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古往今来,无数案例表明,在“道纪”面前,每一个人,尤其是治理者,都要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联系老子一再强调的以民为本、功成不居、抱朴守拙的观点,心有所畏是对人民要心有所畏,对权力要心有所畏,对道纪要心有所畏。心有所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心无所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那些心无敬畏的蚊蝇大虫,任由私心欲念膨胀,违背大道甘心为盗,正如老子在第四十六章所说,是“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老子的对“道”的立场和态度值得人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