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札记· 连载58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仍然强调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重申了治理者如果做到无为、好静、无事、无欲,那么人民就会顺其自然走上正道,生活富裕,淳朴善良。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是说以清静无为的正道来治理国家,以出其不意的方法来用兵,以不扰害人民来治理天下。我是怎么知道这样的事呢?就是根据“为无为”的道理。正,指清正无为,依照自然法则无为而治,这是老子一贯主张的治国方略。奇,出其不意,奇谋,是用兵之道,是对“道”的法则的运用,是打破常规思维惯式,用出奇制胜的方法促使矛盾转化。老子在这里也再次联系自己,自问自答,我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就是根据“道”的法则。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是说天下禁忌的事多了,束缚了百姓的手脚使百业荒废,会导致百姓越加贫困;社会上个人持有的锐利武器多了,这个国家就越滋生混乱;人们投机取巧的心思多了,各种怪事就越容易发生;法令越是名目繁多,触犯法律的人反而也会多起来。这是老子对当时社会治理现象的进一步分析。

  在今天看来,老子的分析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纵观天下,有的治理者出于私利而嫉妒、打压和限制他人发展,鼓励持有武器导致惨案屡屡发生,出台无数法案制裁他人,天天编造谎言,处处挑拨离间,自己越至上结果社会的撕裂越严重,还时不时亮出粗胳膊肌肉,挥动大拳头相向。依照自然法则,万物共生共存,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尤其是具有高度思维意识的灵长类,更在小小寰球上的同呼吸共命运,理应相互守望,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如果老是停留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时代,天下何以安宁?人类命运将走向何方?由此看来,有必要让老子回归,把以正治国的道理在小小寰球的各个角落普及开来。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老子借用得道明君的话来重申自己无为而治的观点。得道明君是身教重于言教,通过自己的不言之教来感化百姓,不做限制侵扰百姓的事而百姓会自然归化,善于静谧状态依道而行而百姓会自然走上正道,没有苛捐杂税横征暴敛而百姓会自然富足,没有个人的私心欲念而百姓也会自然变得淳朴。这个极为简单朴素的道理,等于直接告诉治理者,首先要以百姓为心,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

  对于一定要施行无为而治,是老子讲道论德一再重申的观点。在第三十二章,老子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在第三十四章,老子说“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在第三十七章,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在第五十一章,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在这里老子又对治理者重申,要无为、好静、无事、无欲,治理方式符合自然法则,才能实现民自朴、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