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取消一些资本的资金募集权


       我认为募集权是一个公权力或者是一种公共资源,是管理层赋予市场中一些机构的权力,这样募集权就姓公,而不姓私,你的所作所为一定要考虑市场的全局,投资观一定要科学和理性,要对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有正面正确的引导,然而我们却看到获得募集权的超级资本,从市场中获得资金后,对极有限个体进行持续性的猛烈拉升,我的观察就是占用公共资源而谋自己的私利,是借市场一些个体的资金而掠夺另外一些个体的财富,因而我建议取消类似资本的募集权

   即使从2019年及以前的业绩来看,茅台类业绩还行,但也足以持续两年的拉升吧,更何况从刚刚发布的2020年年报和2021年的一季报来看,茅台表现差强人意,而茅台类也好在哪里呢?我们承认茅台,三一重工等是行业龙头,业绩相对其它个体比较稳定,但是这种行业的龙头并没有给该公司带来多大的利润,以及这种利润不足以支撑估值的泡沫,比如三一重工2020年利润30多亿,但是市值在过去的一年却最高增长1500亿,比如比亚迪2021年的一季报显示才赚2亿,但是在过去的一年市值却增长1000亿,就是说即使你是龙头,估值增长远远超过利润增长,利润额。我想资本市场的个体表现既看当期利润增长,也看未来预期,但是不能把未来太多的不确定性的都认为是当期的利好,也就是即使将来新能源汽车很火爆,也不应该当前过度透支未来的股价,价格是通过业绩一步一步的释放,而不是用一年的时间把10年的价格上涨都完成,那这样成长性还怎么说呢?即使你未来业绩再好,价格也要细水长流慢慢来,更何况所谓的一些行业龙头就真正那么强大吗?特别是技术含量很高吗?我有一个观点就是即使是国外资本看好国内一些上市公司,绝不是因为国内的一些公司是多么多么的好,我认为看中的是其行业的龙头低位以及背后更中重要的中国人口多,消费市场广阔,自然国内处于龙头的公司享受这一重大人口红利,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贵州茅台和比亚迪,特别是比亚迪的燃油车这几年销量很小,而新能源汽车不断起步,但利润并不如预期,为什么巴菲特还重仓,因为他深知发达国家的经验即汽车消费是主流,而中国人多,购车消费是刚需,也就是看中的是中国人多而形成的广阔的市场,论公司质量大家自己都能感知到谁好谁不如宣传的那么好?

    回到募集权,既然是一种公共资源,投资起来就要理性和科学,而如果是自有资金,无论你是3000元买茅台,还是5000元茅台,只要自己乐意,买没有人说什么,并欢迎你买买买,但如果是占用市场资源而集中资金对某些个体进行持续性的猛烈拉升,就是赤裸裸的操控和掠夺,此时建议取消这些资本的资金募集权,让其用自己的本金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