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札记· 连载65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通过对常见现象的分析,揭示了事物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渐变发展过程,阐述了谋于未兆、为于未有、治于未乱、慎终如始的哲理。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是说在安定的时候人们对事对物容易把持,当事情还没有其它预兆的时候也可以事先谋划,当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解融化,当事物非常细微的时候就容易消失飘散了。这是人们熟悉常见的自然现象,当然,不能停留在表象上,要看现象的发展趋势。泮,融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是针对上述表象的存在,告诉人们做事情要做在事情尚未发生之前,治理散乱要治理在散乱产生之前。根据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的矛盾法则,要让事物趋向好的方向,就要谋于未兆、为于未有,治于未乱,因势利导化解矛盾,防患于未然。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连三个排比句,指的都是人人皆知的自然现象,正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一样,里面蕴含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深刻哲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习惯养成是个渐进过程,任何事业的成功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而不能浮华虚夸,不能停留在空喊口号上。如果稍有松懈,就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铁杵磨成针,木杵磨成牙签,都是只要功夫深。老子在上一章还讲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过程有渐进性,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有渐进性。老子在第三十六章说的“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也是矛盾转化的渐进性。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是说有些人把事情做失败了,想执有的也失去了,就是因为急于求成、不懂积少成多量变质变的道理。而有道的人因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不会招致失败,有道的人因为依道而行,为无为,所以无所执有也无所损失。老子在第二十九章也说过,“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强调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尊重要谨守,而不可肆意妄为。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是说人们做事情总是有功败垂成、半途而废的,而只有从始至终都锲而不舍的去坚持才没有办不成的事。所以。有道的人要做的是不去追求私欲,是不看重难得之货,是学习别人所不愿学习的“道”。有道的人按照自然法则以物我两忘的心态去补救众人经常犯的过错,辅助万物按其自身规律自然发展而决不去妄加干预。慎终如始,谨慎小心始终如一的意思,遇到困难挫折时要保持头脑清醒坚持下去不半途而废;取得成功时要保持头脑清醒防止骄傲。许多事,往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唯有再接再厉慎终如始,才能善作善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道理,与老子所讲的若啬早服、谋于未兆、为于未有、治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深根固柢方能长生久视的道理一样,也是道德修养、成就事业的实践规律。这些道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社会治理的进步、大邦小国之间的深情厚谊,均可推而广之。行万里路,要一步走;读万卷书,要一本本读。山再高,一步一步往上攀,总能到达顶峰;路再长,一步一步走下去,定能到达目的地。这是“道”的法则,“德”的践行,尊道贵德,贵在实践,当由此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