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讲了践行“道”的几种情形,强调道隐无名,人的实践要依道而行,也只有依道而行才是有“德”。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这里是说有一定学问和地位的人对待“道”的几种情形,最好的是勤而行之,其次是将信将疑的,最次是持嘲笑态度的。勤而行之的是高尚的人,将信将疑的是一般的人,闻道大笑的是没有修养不懂事理品味很差的人。士,本义美男子,这里指有一定学问和地位的人。
“不笑不足以为道”,是老子反话正说,是“道”并不在乎有些人的嘲笑,你认识也好不认识也好,“道”是客观存在的,嘲笑“道”的人实际是嘲笑自己。这也反证了“道”本来就很低调的特性。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说由于上面的多种情形,人们对“道”的认识程度有不同理解也不同,就会有褒贬不一的各种主观看法,这是很自然的事。在有道的人看来,光明的道却像是很暗昧,先进的道却像是很落后,平顺的道像是起伏不平,高尚的德像是幽静山谷,广范的德像是还有不到之处,自觉依道而行的德却像做偷那样,质朴纯真就像浑浊未开那样;洁白无暇可以任意涂鸦,最方方正正的东西没有缺失的角落,最珍贵的器物总在最后制成,最动听的音乐是不能经常听到的,最富有哲理的“道”是无形无状的。
老子在这里一是说“道”,或明或暗,或进或退,或夷或颣,都是指“道”的存在形式;二是说“德”,即人对“道”的践行,高尚的行为像山谷那样包容,普遍的行为像无处不到,自觉的行为是悄无声息的去做。这两层意思是并行的,前者是原理,后者是实践。老子在这里说的质真若渝,大白若辱,也都是前者指“道”,后者指“德”。 “道”的规律性没有止境,“德”的实践性也没有止境。因此,大千世界,气象万千,人们按照自然法则去实践,观其妙、观其缴,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也是没有止境的。老子在这里说的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既说明了“道”和“德”的品质都很低调,又提示人们在遵道行德的时候没有必要高调。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这是老子再次做出的论断,“道”总是静隐无名的,也只有大道,善于给予万物并且成全万物。那么,人也做到这样,无私无欲的以身为天下,就是高尚的行为、高尚的“德”。 贷,给予、付出的意思。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而万物也恃之以生而不辞。
老子在这一章启示人们,在难免要和形形色色的人进行交往的现实生活中,在繁杂多样的事端中,在茹苦艰辛的人生之旅中,一定要认清辩清前行的方向,一定要坚定不移的学习“道”的品质,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坚定自觉地依道而行,脱离低俗;不断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自然法则,自觉地遵循客观规律,不断地“几近于道”。同时,人们也一定要记住,“道”是自然法则,是客观规律性,是真理,而“德”是践行,人自觉去按客观规律行事,其实践行为才是“德”,才有“德”,才能“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