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札记· 连载83·札记后语


 

  札记后语之一要点梳理

  反复细读道德经,思路逐渐有所清晰,梳理要点如下:

  其一,“无”和“有”的关系,即自然和万物的关系,自然生万物,万物兴作顺其自然,万物生于自然,又复归自然。这就是自然法则,就是抱一为天下式。

  其二,根据“无”和“有”的关系,人类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人类历史就是在不断地观其妙观其缴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地蔽而新成。

  其三,老子从“无”和“有”的关系,引申出“道”和“德”的关系。“道”表示自然法则、客观规律,客观真理;“德”表示主观行为,主观行为要遵从客观规律。道有道纪,德有德行,心中有道纪,自觉践行“道”的行为才是“德”。万物运行、人的行为都必须遵循道纪,道法自然,要在实践中实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际的统一。

  其四,“道”和“德”的最高尚品质是利万物而不争,以降甘露使民莫之令而自均,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之所以要尊道贵德,就是因“道”和“德”是无私无欲,一切利他;天道和人道要统一,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类要遵道贵德。

  其五,老子把“无”和“有”的关系引入人类社会,社会的治理之道是遵照自然法则,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实行无为而治,无为,才能无不为。无为而治的关键在于治理者要具有道和德的高尚品质,必须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以百姓为心,一切为人民着想,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不争名、不争利、既以为人既以与人;还需要致虚守静、永不自满,谦让处下、和善包容,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外其身、后其身、功成不居,使人无弃人、物无弃物。社会治理,无为而治,是老子依照自然法则论述的重点,也是道德经全篇的主旨所在。

  其六,老子把“无”和“有”的关系引入人生之道,人生之道是遵照自然法则,自觉学习和践行“道”和“德”的高尚品质,不断进行道德修养,做有德之人。任何有道德修养的人,都应和光同尘,即是普通群众一员不搞特殊,不骄不躁;又有自知之明,宠辱不惊,自觉尊道贵德,保持清澈透明、淳厚质朴、不争名利、不居功、不自满、不自大的本色。

  其七,道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世间万象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关联相互转化,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普遍联系要求和睦共处,永恒发展体现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

  其八,大道至简,天下为公,道法自然,与时俱进。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数千年来,先人的智慧凝结成了国人的历史优秀文化精华,成为今人文化的重要源泉。古为今用是学习传承,而学习传承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结合当下持续进行理论的创新升华。“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以史为镜,照见故人智慧;与史对话,更好的博古通今;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洞察规律以面向未来。

  札记后语之二:感悟随想

  反复细读道德经,有几点感悟几点随想,特别记之: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论道讲德,洋洋五千言,集西周、先秦及更早的前人道学理论之大成,汇道与德的理论和实践于一体,以“无”和“有”为纲,以人们熟知的若干自然的、社会的、人的行为的现象为例,从“道”和“德”两个方面论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关系,揭示了必须依道而行的道理,意义深远。

  道之所在,德之所行。人们的主观认识和实践行为是与不断发展的社会相适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执大象,天下往,社会的发展,抱一为天下式,顺势而为是前行,逆势而动是逆流。因为有万乘之主以身轻天下,实现天下安平太的道路是曲折的,出现一些旋涡也是正常的。

  敬道畏道,循道而德。老子通过论道讲德,启示人们要不断的吸取历史的现实的各种智慧成果,不断的战胜自我偏执和无知,不断的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行为源于意识,思想支配行为,遵循道纪依道而行铸就正确的人格,背道而驰导致错误的人生。自然界有天地之道、星系之道、日月之道,人世间有治国之道、君子之道、齐家之道、人生之道、修身之道,天地人间万物皆有道,莫不尊道贵德。探索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践行亲为,便是有德之人。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在老子看来,道是自然法则、客观规律,德是人们在对客观规律性认识基础上的实践,是主观对于客观的不断探索和认知,而人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行为,这种遵循自然法则的实践行为,伴随、贯穿于人类社会不断前行发展的每一个进程,人类的历史就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历史。自觉认识、自觉遵循“道”去实践便是“德”,违背“道”便是不“德”。因此,尊道贵德,循道行德,就是要实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和光同尘,湛兮或存。老子的这一观点十分重要,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既是普通百姓的一员,又不是普通的百姓,其区别就在于圣人无私无欲,善于处下、善于让利于民、善于依道而行事。如果总是贪而不足,怎么能算是圣人呢?富贵而骄会自遗其咎,功遂身退才符合天之大道。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圣人的成功在于后其身、外其身,功遂身退,不争、不盈、不居,以百姓心为心,既已为人既以与人。

  民为邦本,以人为本。这是社稷治理的根本,治理者应物我两忘以百姓为心,以百姓利益为最大利益,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自己还要功成而不居,只有这样,百姓才能才能安平泰。正如伟人所言,“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辩证分析,以观天下。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经,充满了辩证法,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矛盾的事物相依相存相互转化,特别是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的观点,蕴含着是否符合大道要用实践来检验的哲理。

  大象无形,大道至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同一地球村的人类终归要执大象,趋大同,复归本然,这就是天道。身处百年之大变局,静观小小寰球风云变幻,“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札记后语之三:讨论商榷

  反复研读道德经,还有几点想法供大家讨论参考:

  其一,老子论道讲德,以语录体写下八十一章,洋洋洒洒五千言,其中的许多观点反复论证,因此,大制不割,大制不能割,要把老子的这五千言八十一章贯通起来看,整体的看。老子以“无”和“有”的关系为立足点,通篇论述的是“道”和“德”的关系。强调“道”是自然法则理论,“德”是人的实践行为;符合“道”才是“德”,要有“德”必须遵循“道”。这五千言八十一章实际就是讲社会治理和人的行为实践都要符合自然法则的经。

  其二,老子论道讲德,重在把自然法则引入社会治理,希望从治理者到普通百姓都能依道而行,把私欲之心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不再有战争动乱、不再有欺诈盗乱,也不再有功名利禄的争夺,让天下人民回归安居乐业的自然而然状态。因此,老子的论道讲德,与传统所说的道教不是一回事。后来西汉的司马谈著《论六家要旨》,曾人为划分了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黄老之学和庄子学派为“道家”,老子自然名列其中。而“道教”之说,则始于更晚的东汉,是一种既信仰道家又有教义、有教团、有教传活动的宗教实体。可以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和理论和后来的道教,基本就是两回事。

  其三,老子论道讲德,善用人们常见的自然的、社会的、人的行为的现象为例,从中揭示各种现象中蕴含的规律性哲理,并通过层层深入的分析,化熟视无睹为神奇,这种由表及里、从现象看本质、穷根究柢的方法,值得称道、值得学习、值得弘扬。

  其四,老子论道讲德,对各种矛盾事物的存在和变化,做了大量的辩证分析,从其然中指出了其所以然,这不仅给人们提供了辩证的方法论,也告诉人们万变不离其宗,任何时候都不要离开自然法则这个根本,要从客观规律性上来看待、辨析矛盾事物的发展变化,要利用客观条件促进矛盾事物从内部发生变化或保持矛盾平衡或化害为利。

  其五,老子论道讲德,把利万物而不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遂身退功成不居的高尚品质已经讲得非常透彻了,关键在悟。而放弃私心杂念忘我无我才能悟出真谛,悟出真谛才能规范自己的言行。实践出真知,不妨在具体实践中,尤其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若啬早服,慎终如始的开始起步吧。

  札记后语之四:特别声明

  根据老子为而不恃不欲见贤、既以为人既以与人的观点,笔者在这里特别声明:

  一、出于对国学文化的喜爱,本文纯属研读之作。学习掌握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努力汲取传承古人之智慧,是今人之应有所为,我也是尽力而已,此次专注道德经的学习研读也才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难免有些肤浅。

  二、自己觉的文中可能有些一家之言,但不知是否贴切妥当。如有认可者欲引以为用,尽可拿去使用,绝无什么盗用侵权之说。完成这篇札记,虽有反复研读原文、反复思考查证之努力,但本文只要对人有所用、对社会有所利,便足够欣慰了。

  三、研读国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互交流,共进共勉。本文中如有偏颇之处,希冀文友同仁共同商榷,或予以教正,不胜感激,预先敬谢!

  四、老子五千言八十一章,本文亦步亦趋紧步相跟,连同前言、后语,连续八十三天,每日坚持发一篇札记,至今日一全部完稿。近三个月来,一些网友读者不厌其烦一路相伴,我视为鼓励、视为鞭策,从心底里对一路相伴的网友读者充满敬意。在这里,特别向一路相伴的网友读者们表达谢意,向网友读者们鞠躬、敬礼!

  五、本文还将作进一步的文字推敲斟酌,还想在有条件有机会时结集出版,一旦出版时,郑重承诺向网友读者们回馈相赠。

                                                                                               (2021年5月18日于淄博)